Top

陕西全省共开通7条“小慢车” 是连接城乡、传递温情的纽带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31 07:27:37 编辑:魏檀 作者: 版权声明

7月11日,在宝鸡至广元6063次公益慢火车一途经站点,乘务员引导乘客有序上下车(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杜玮摄

编者按

“小慢车”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条连接城乡、传递温情的纽带。它逢站必停、票价便宜,为山区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它也载着城市游客开启“慢生活”,前往乡村欣赏美景、体验淳朴民风。目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全省共开行7对公益慢火车。今日,我们选取其中4对列车进行报道,反映我省“小慢车”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沿途旅游、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亮点成效。

满载“茶香”出深山

本报通讯员 马博

7月26日,在6065次列车5车厢,乘客李俊来到“茶叶展销角”,看着透明玻璃罐里条形挺直的紫阳毛尖,准备买一些回去。

从安康到达州的6065次列车是穿行在秦巴山区的公益慢火车,全程276公里,单程运行4小时15分钟,停靠11个站点。这条线路自1975年开通以来,一直是山里人出山、外界物资进山的主要通道。

6065次列车途经陕南名茶核心产区紫阳县。随着紫阳茶产业的兴起,近年来,这趟列车逐渐成了茶叶外销的“黄金线路”。

“前几年,我总看到老乡背着茶篓挤火车,有的茶包被挤压得不成样了。”7月26日,西安客运段安康一队队长吴学说。2023年初,铁路部门走访紫阳县茶业协会时,茶农说得最多的就是“茶叶运输怕颠簸,茶叶销售没门路”。

对此,铁路部门主动对接紫阳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当地的陕西省紫阳县和平茶厂制定了“列车助农计划”。今年推出的列车“茶叶展销角”,就是其中一个加大茶叶宣传、畅通茶叶销售渠道的有力举措。

6月10日,6065次列车上的“茶叶展销角”一亮相就受到旅客欢迎。“在摇晃的车厢里,边品茶边听铁路工作人员介绍茶品及茶叶知识,这体验比在茶博馆里看展来得真切。”常坐这趟车的乘客曹峻说。

如今,“乘‘小慢车’、购深山茶”已是不少旅客的新选择。

6065次列车列车长梁西安说:“除了展示销售,我们还与和平茶厂一起制作了宣传册,在列车上向南来北往的旅客宣传、推广紫阳富硒茶。现在,越来越多的旅客乘坐‘小慢车’来山区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

“通过‘小慢车’的宣传推广,不少客商也慕名而来,与茶叶企业签订供货协议。”紫阳县茶业协会负责人说,“6065次‘小慢车’就像一条纽带,将深山里的茶叶与外界的广阔市场紧紧相连,让茶香飘满大江南北。”

放松心情的时光之旅

本报通讯员 沈良

7月26日,熊丹妮和表姐坐上了汉中至阳平关的8361次公益慢火车。她们计划先到青木川玩一天,再从阳平关坐8362次列车到勉县去登定军山,游览一下勉县的汉江夜景和诸葛古镇。

对于这趟汉中之旅,姐妹俩充满期待。

8361/2次列车全程100多公里,运行时间将近两个小时,中途停靠4个大站,辐射汉中、勉县、宁强、略阳的近20个山区乡镇,已开行20多年。

随着时代发展,这趟公益慢火车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运行线路始终没变。近年来,像熊丹妮姐妹俩这样专程体验绿皮车旅游的乘客越来越多。

每年暑假,列车长王金成和他的同事都会碰到很多乘慢火车前往定军山、武侯祠、褒斜栈道、青木川等地旅游的旅客。

三四月份,汉中油菜花盛开时,这趟列车又因所到之处有大片油菜花田,成为游客和网友口中欣赏春日盛景不可错过的“花海专列”。

为了让旅客有更好的体验,王金成专门组织班组成员学习汉中当地的文化历史、名胜古迹、自然地理、风俗民情等相关知识,当起了慢火车游汉中的“推介大使”,主动给旅客介绍沿途各站交通、游玩住宿攻略,以及有汉中特色的热面皮、核桃馍、麻辣鸡等美食。

作为汉中本地人,王金成更是因为“业务精通”成了同事和旅客眼中的“汉中通”。

今年6月,来自上海高校的退休教授穆先生和老伴专门选择坐慢火车游汉中。在车上听了王金成和同事的介绍,老两口及时优化调整了旅游路线。

“这两年,银发旅游火热,我们这条线路上也多了不少老年朋友。部分老年旅客用智能手机查询路线有困难,我们会在车上教他们,还会给他们留下有个人手机号和微信号的名片,方便有需要时联系。”列车员黄西军说。

如今,虽然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也极大方便了人们出行,但王金成觉得,这趟“小慢车”依然会受欢迎。因为,在慢火车里,有热气腾腾的生活。

30年不停歇的“铁路公交”

本报通讯员 苗秋娟

7月24日,晨光熹微,7006次列车驶出西安站。

老周夫妇是这趟“小慢车”的常客。夫妻俩从年轻时卖菜到如今给儿女看孩子,一直乘坐这趟车往返蒲城与西安。

30年来,从小站孙镇到古城西安,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节奏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与这趟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如老友般熟悉。

7006次列车由西安开往榆林,单程623公里,全程运行10小时18分,停靠32个站点。其中,在钟家村至甘泉北区间,该趟列车是唯一载客的列车,因站站停、票价低,被沿线群众称为“铁路公交”,是很多人赶集、上学、探亲的选择之一。

7月25日,笔者在列车上遇到了同老周夫妇一样经常乘坐此趟列车的富县果农王胜利。他正带着自家种的油桃去西安探望儿子一家。“这趟车就像我的‘老伙计’,30年来风雨无阻。”王胜利拍着座椅笑着说。

“针对沿线群众的出行需求,我们坚持‘站站停’。班组还特意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提供了上下车帮扶、拿取行李、送水到位等服务,确保旅客乘车安全。”西安客运段西安二队队长徐恒说。

正是这样的贴心服务,让乡亲们把乘务员当成了自家人。去年秋天,乘务员孙武发现腿脚不便的赵大爷独自乘车,一路嘘寒问暖、搀扶照顾,到站后还特意联系了老人的家人来接站。第二天,赵大爷特意让儿子给孙武送去一袋自家种的梨。

“为大伙儿服务,是我的本分。大伙儿坐车高兴,我也就高兴。”孙武说。

近年来,中国高铁发展风驰电掣。在西安至延安区间,西延高铁建设如火如荼,也将为乘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当速度成为时代发展的注脚,这趟30年从未停止的列车却用“慢”守护着最朴素的抵达。“只要乡亲们需要,这趟‘铁路公交’就会一直开下去,我们也会一直服务下去。”列车长赵洁说。

何京满的最后一趟值乘

本报通讯员 李垚

7月18日下午,秦岭山脉中,7008次列车载着旅客、山货,往东南方向驶去。这一趟是列车员何京满铁路生涯的最后一趟值乘。

作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客运段西安二队的一名列车员,40年来,何京满见证了慢火车从烧煤的绿皮车变成空调车,车上的座位从硬靠背变成了舒适的加厚软包座椅,车厢里的温度从冬冷夏热变得四季适宜。

7008次列车由西安开往商南,单程277公里,运行4小时40分,沿途共停靠15个车站,车上坐的大部分是陕西老乡。因为有一位常坐此车的老乡曾说过“我习惯了快下车的时候听老何喊一嗓子”,所以,在电子广播普及的今天,何京满仍坚持用方言报站。

“灞源到了,大家带好行李,别忘了啥。”列车一到站,何京满就大声提醒。

车停稳后,他打开车门,快步下车,搀扶下车的老人并提醒:“慢一点,小心脚下!”

这些行动和言语,早已成为何京满的习惯。而何京满也总是用这些小细节,给旅客带去温暖。

记得2015年的冬天,每周三,砚川站都会上来一位老人去丹凤为孙子送饭。一次,看到老人腿脚受伤还要赶列车去送饭,何京满说:“大娘,以后这饭我替您捎。”从此,4号车厢乘务间多了个贴着“王大妈爱心餐”字样的饭盒。到站后,饭盒被接力传给老人的孙子。这样的传递持续了整整3年。

3年后,老人的孙子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和老人一起,专程来和何京满分享喜悦:“何叔,谢谢您了,这趟车就是我的送饭‘专列’!”

“我们铁路人把在列车上值乘叫‘走车’,不是说谁在车厢里走得多快,而是看谁走得更温暖。”想起与大伙的点点滴滴,何京满心里暖暖的。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