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31 07:37:27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7月24日,柳路路在粮仓查看当天收购的新麦品质。
7月24日,在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口,前来卖粮的车辆排队等着过磅。
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文/图
7月24日,骄阳似火。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一片开阔的空地前,前来卖粮的车辆排起长龙。
42岁的柳路路抓起一把小麦,摊在掌心查看。他用手指捻动麦粒,发出细碎的“沙沙”声,指尖传来的干爽、坚硬触感令他微微点头。随后,他又捏起几粒送入口中,“咯嘣”一声脆响。
“水分下来了,硬度也足,籽粒饱满,一等麦。”柳路路作出判断。作为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柳路路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粮食经纪人。最近是夏粮收购的黄金时节,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倒腾”出来的硬功夫
柳路路走向一辆满载新麦的拖拉机,与车主张新峰攀谈起来。小麦价格早已在电话里谈妥,此刻只是确认一下品质和重量。他爬上粮堆,用特制的扦样杆从不同深度抽取麦样,再次仔细查看。
“老哥,麦子不错,咱就按说好的来。”柳路路拍拍张新峰的肩膀说。随后,柳路路掏出现金清点后递过去。张新峰接过钱数了一遍后揣进兜里,麻利地开着车又去拉麦。
这是柳路路夏粮收购季里最寻常的一幕。他这股收粮、验粮的老道劲儿,也是十几年走南闯北,经手成千上万吨粮食后练出来的。
2009年,柳路路还是个跟着亲戚跑运输的毛头小伙子。接触粮食运输后,他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农民愁卖,粮库、面粉厂收粮难,中间的空白恰是“倒腾”的空间。
最初,柳路路开着一辆二手农用车走村串户,从农户手里收来零星余粮,再送往附近的小面粉厂或粮站。刚开始,收购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摸索:价格信息闭塞,全凭双腿跑出来;粮食品质判断,靠的是在一次次吃亏中练出的眼力;市场行情波动,他曾焦虑得几天几夜不合眼。
“刚起步真难,像没头苍蝇。”柳路路说,“价格把握不准。刚收的麦子,第二天运到面粉厂可能就掉价了。”无数次碰壁和教训,让他深刻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柳路路跑遍了临渭区乃至周边的产粮大镇,哪个村的土壤偏沙性,产出的麦子筋道;哪个村的水源好,麦粒格外饱满,他都了解。10多年来,他的通讯录里存了上千名农民的电话。许多人也只认“小柳”,麦子熟了,一个电话打来,他总能及时出现,给出公道的价格。
与此同时,柳路路加入了很多粮食购销群和面粉企业采购群,哪个粮库开仓收储了,哪个面粉厂急需高筋麦,哪个饲料厂在收等外麦,他都能及时掌握信息。
“粮食经纪人行当,说白了就是‘桥梁’。”柳路路这样定义自己的角色,“把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用最快的速度、以最合理的价格,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农民省心省力能赚钱,粮库和工厂能拿到符合要求的粮食。”
“老行当”迈出“新步伐”
粮食经纪人是传统农业社会孕育的“老行当”,在现代化产业链条中看似微小,却如人体毛细血管般不可或缺。他们深入偏远的村落,解决农民“卖粮难”;他们以专业眼光分级定价,让好粮食找到好出路;他们承担市场风险,保障着粮食从田间到车间的顺畅运转。
这个行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干。市场价格的波动,曾让柳路路栽过大跟头。
2020年,玉米上市之初价格较高,他判断后期还会上涨,便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与农户签下大量订单并预付了部分定金。不料,国家调控政策随后出台,加之国际粮价传导影响,国内玉米价格不涨反降。
“那时候真是焦头烂额,整宿整宿在客厅里转圈圈。”柳路路说。他陷入两难:若履约,巨大的差价亏损足以让他赔个底朝天;若毁约,辛苦建立的信誉将瞬间崩塌。
最终,柳路路选择了前者。“做人做事要讲诚信,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能让信我的乡亲们吃亏。”那一年,他亏掉了将近40万元,几乎是当时全部身家。那场风暴让他深刻认识到风险研判的重要性。
此后,柳路路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他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信息渠道,加强对政策走向、天气影响、国际市场动态的综合研判。他学会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来辅助决策。
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更灵活、风险共担的收购模式。对于信任度高的种粮大户,他依然采用订单模式,但会设置更合理的价格浮动条款。对于普通农户,则更多采用“随行就市、现款现货”的方式,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单方面风险。
这两年,柳路路将自己的合作社变成“根据地”。他引导社员统一品种、规范种植,产出高品质小麦,以自有品牌销售,跳过中间环节。他还探索“粮食银行”模式:农户将粮食“存”入合作社,合作社按当日收购价格预付大部分款项;待市场价走高,农户可选择结算差价或取回等价粮食。这样,既缓解了农户的储粮卖粮难,又为他锁定了粮源,减轻了短期资金压力。
当好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
粮食经纪人的价值,在于精准匹配供需。去年秋季,渭南市玉米价格不高,柳路路咨询四川省做饲料的朋友,得知当地因猪价上涨饲料需求量大增,立刻组织调运玉米,一车就帮农户多赚上千元。“信息差就是经纪人的命脉。”在他看来,少一分钱,一车粮的利润就没了。
在这行摸爬滚打了10多年,柳路路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坎,也踩过一个又一个坑。
夏粮收购时间短、任务重。资金,是横在他面前的一道难关。
“每天一睁眼,就是钱。”柳路路指着合作社院子里排队的运粮车笑道。夏收期间,他每天需要垫付的资金动辄上百万元,随时都要向银行申请贷款。资金链时刻紧绷,让他如履薄冰。
不过,这两年陕西加大对粮食收购行业的金融支持,推出专项贷款、贴息政策等,解决了粮食经纪人在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与资金压力相伴的,是日益高涨的运营成本。柴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让粮食运输成本大幅攀升,人工费用更是连年看涨。“以前雇个装车工一天几十元,现在要100多元。”柳路路说,“收粮的利润本来就薄,每斤最多就赚一二分钱,成本再一涨,真是太难了。”
为此,他淘汰了一批老旧柴油车,购置了更节能环保的新型货车;与周边农户签订季节性用工协议,进一步压缩人力成本;建立恒温仓储存优质小麦,最大程度降低虫害损耗……
这两年,陕西加大对这一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组织轮训、开展实训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培训合格的粮食经纪人持证上岗,从原来的“粮贩子”一跃成为“正规军”。眼下,全省有近1200名粮食经纪人活跃在粮食购销全产业链上,成为连接田间地头与市场不可或缺的纽带。
这个麦收季,柳路路依然很忙。但每一次精准的判断、每一车流通的粮食,都在加固着这座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桥梁”。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