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华商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盛世中国 如你所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08-08 07:04:51
A1 A2 A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民族抗战的壮阔史诗,陕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抗战大后方与中共中央所在地,这里既是抗战路线方针的策源地,更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人力物力;无数三秦儿女奔赴疆场、浴血奋战,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在历史长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红色巨龙屹立东方,天空澄澈山河景秀,万家灯火笑语欢声,这傲视群雄的盛世中国如你所愿。

  值此之际,华商报推出系列报道,多维度讲述感人至深的抗战故事,弘扬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在追溯烽火岁月中唱响和平赞歌,展现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征途,奏响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时代强音。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许多观影者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呼吁全民去看这部电影。除了家庭,有的单位也组团去看。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一家照相馆成了乱世孤岛,暗房里洗出的日军暴行照片,让一群普通人踏上了守护真相之路。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走进影院,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

  观影时大家异常安静

  在售票厅,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看到,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排片比较多。记者从售票厅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最近买票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

  电影开场,灯光渐暗,电影画面里是滚滚硝烟、断壁残垣,以及枪炮声、哭喊声,影厅里异常安静,偶尔传来压抑的叹息声。

  电影结束,大家静静地离开,有的人眼睛红红的,大家脸上的神情都很凝重。

  随机采访中,一位中年女士说:“电影给了我很大震撼,每个细节都让人揪心,应该多些年轻人来看,让后辈们不忘却历史。”

  一位高年级的小学生说,看完很难过,他要把电影推荐给同学和朋友。

  记者了解到,不少家庭组团观影,更有家长把这部电影作为孩子的“特殊暑假作业”,希望孩子能懂得先辈不易,能更加热爱祖国。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联系了华夏寰宇影城PRIME(曲江京东MALL店)、SFC上影影城(西安龙湖店)以及奥斯卡国际影城(华清广场店),影院工作人员均表示,现在卖票最多的电影就是《南京照相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华夏寰宇影城PRIME(曲江京东MALL店)工作人员还特别提到,有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电影院观看。

  担心女儿年龄小无法承受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观影市民,赵女士激动地说:“看完《南京照相馆》,最大的感触是战争面前人太渺小,可有的人却伟大得让人心碎。走出电影院,仍能想起那些挣扎的身影,明白和平多珍贵!”

  大学生小唐在忙于考研之际,仍抽出时间去看了电影,他说:“电影没有宏大的叙事,镜头聚焦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每个人物刻画都是丰满鲜活的,面对战争的残酷,他们也曾害怕犹豫挣扎,但最后还是勇敢做出了选择。他们永远停留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但我们获得了更灿烂的人生。如果我们忘记了,那先辈们就白白遭受了那些苦难,遗忘才是真正的背叛。”他呼吁广大青年学子,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宋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她担心女儿这个年龄,无法承受电影里残忍的历史,所以去看电影时没有带着女儿。“看完后心情很沉重,最大的感受就是电影最后打出的字‘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特别感叹的就是,和平很珍贵,非常非常珍贵,因为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宋女士说,电影拍得确实很好,选取的角度非常巧妙,以小见大,主人公是不同行业的普通南京市民,让人揪心。

  “因为祖国强大了,才拥有了和平”

  罗女士的儿子小耿今年上三年级,去看了这部电影。“摔孩子的镜头、枪决的镜头,我都不敢看,也看哭了。战争太可怕了!因为先辈的牺牲才赶走了列强,因为祖国强大了,才拥有了和平。一想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正在经历战争,就觉得很可怕,那里的孩子好惨!”小耿说。

  罗女士说:“我觉得导演拍得很克制,没有刻意煽情和煽动仇恨,更多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去呈现。在当时地狱般的南京,大家都是普通人,都会害怕,没有人一开始就是英雄、就敢牺牲,而是被逼到绝境时,为了亲人为了孩子而做出牺牲自己的选择。因为没有刻意去做宏大叙事的升华,才更让人知道战争的可怕,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真的是站在当时的南京人所憧憬的未来里,一定要珍惜,要感恩!”

  张女士也带着儿子去看了电影,儿子今年12岁,看完后,张女士在朋友圈写下感受:左宗棠评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电影为了上映,剪得还是保守了。我给儿子说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里的更加残酷,儿子说“我知道”,然后一直看电影没说话。有些国仇家恨是不能被时间抹去的,历史沉痛的伤痕值得每个中华儿女铭刻进生命的基因中。

  网友:全程眼泪没有停过

  记者在网络上看到,网友们也发布了很多影评。

  @陈橙橙:带两个孩子观看,全程眼泪没有停过。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也不应该被美化。我们的下一代就应该了解历史,不忘历史。希望以后多出这样历史题材的电影。

  @LuNa201:今天怀着沉痛且敬畏的心情,我走进电影院看了《南京照相馆》。走出影厅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一帧帧揪心又震撼的画面,一直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电影不只是光影的呈现,更是历史的呐喊,声声振聋发聩。

  记者还注意到,许多网友发文说,在放映结束后没有等到电影的彩蛋,但当自己走出电影院,看到现在和平盛世下的万家灯火,才发现这就是《南京照相馆》给我们的最好的“彩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实习生 赵毅

  >>故事背后真实历史

  两位青年冒死传递“血证”相册

  《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在电影里,照相馆中的暗房既是一群普通人的避难所,也是守护历史真相的隐秘阵地。

  银幕之中的故事令众多网友为之心痛,但银幕之外的真实历史比电影更加沉重:两位爱国青年罗瑾、吴旋接力守护一份浸染着鲜血的相册。这个相册最终出现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罪证。

  一位青年冒着生命危险

  冲洗加印日军暴行的照片

  在《南京照相馆》中,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被放置在“吉祥照相馆”,背后的历史则发生在南京的华东照相馆。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罗瑾正在华东照相馆做学徒。在1938年1月的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拿着军刀,让罗瑾冲印两卷胶卷。时年15岁的罗瑾被底片上触目惊心的暴行画面所震惊:砍头、活埋……这些罪恶的瞬间让罗瑾激愤难平。

  为了保存罪证,罗瑾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加洗了30余张照片,又用硬纸自制了一个小本子,选取了16张装订成册。“目睹了日本人进城后对我们进行烧杀奸淫,真的从内心上恨他们。我心里有一个动机,要把这些照片想办法留一套。”

  在当时,私藏这些反映日军暴行的物品非常危险,但罗瑾仍将这本相册秘密保存了两年多。

  1940年,罗瑾迫于生计,离开了照相馆,进入位于毗卢寺内的交通电讯集训队学习。罗瑾在厕所的土墙上掏了个洞,将相册藏到里面,然后把土块又恢复原状,并隔三岔五去检查。一天他突然发现相册不见了。“如果相册被日军发现,必将招来杀身之祸。”罗瑾因相册失踪而逃离南京。

  一位青年意外捡到相册

  生死守护只为血证永存

  然而,这本承载着民族血泪的相册,戏剧性地出现在毗卢寺的草丛中,被罗瑾的同学吴旋发现。至于相册如何从墙洞到草丛,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翻看这些照片,吴旋大吃一惊,双手不住地颤抖。“很紧张,很气愤,我觉得这个相册今后可以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证。”当时面对日军突击检查,吴旋没有将藏在身上的相册交出。吴旋坦言,那是他离死亡最近的一次,要是日本人搜身,肯定没命了。

  吴旋心中只有“保存罪证”这一个念头,他把相册藏在毗卢寺一尊坐佛的底座中。毕业后吴旋辗转多处,但始终把这本相册珍藏在箱子的最底层。

  1946年10月,南京街头贴出布告,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看到布告后,吴旋从皮箱底下取出那本用生命守护的相册,送到当时的南京市临时参议会。

  他在呈文书中写道:“经无数困苦,始终未忍遗弃,以便将来供与敌人清算之资料”,字字泣血,句句铿锵,他仿佛将这些年的隐忍与期盼都倾注其中。

  最终,罗瑾、吴旋接力保护的相册被编号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铁证。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被押赴南京雨花台执行枪决。吴旋的女儿吴建琦回忆道,得知消息后,父亲望着天空长长地舒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多年的重担。

  这本珍贵的相册

  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1993年,年届七旬的罗瑾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众多的展品中,正有他当年冒险收藏的照片。1995年,罗瑾与吴旋在南京重逢,直到此刻,两位老人才完整知晓这本相册背后所有的风雨波折。

  吴旋、罗瑾两位老人分别于1998年和2005年去世,他们留给世人的这本无比珍贵的相册,被珍藏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并于2015年10月9日,与国内各档案机构所存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一起,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据央视

  >>无声呐喊震耳欲聋

  日军曾悬赏15万美元

  追杀这张照片的拍摄者

  沉重、压抑、悲愤……近日,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凭借扎实的剧作与直击人心的叙事,自上映以来,展现出不俗的热度和持续的讨论。

  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沉重压抑数倍。80多年前,一张名为《中国娃娃》的照片震惊了世界,照片的拍摄者是王小亭。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导致无数百姓死伤,这张照片就是在轰炸后拍摄,照片中的孩子叫王家升,当时只有一岁,他在站台上嚎哭,身上还有鲜血,除了这个小生命,整个站台一片废墟。拍完照片,王小亭发誓一定要将它发出去,他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将照片发表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上。

  据说,当时有一亿多人看到了这张照片,面对这张照片,当时的日本军方跟电影《南京照相馆》里的情节一样,也是极力狡辩、掩盖事实真相,说王小亭的照片是摆拍、造假,后来又说是误炸,并且悬赏15万美元追杀王小亭。事实上,上海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日军的轰炸完全针对平民,他们的狡辩纯属无稽之谈。庆幸的是,王小亭最终躲过了这一劫,而王家升被好心人收养长大成人。无论是王小亭,还是《南京照相馆》里的普通百姓,他们没有枪,没有子弹,但是为了家、为了国,他们也在抗争。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他们或许连名字都不会留下。整个抗战史,不仅有战场上的对垒与轰鸣,更有这些震耳欲聋的无声呐喊。 据央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纪念

上一篇:大河奔涌万象新丨“没有狠活全是科技” 冬枣变身“夏”枣的背后是大荔冬枣产业的主动求变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