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司机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货车运输是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车辆长期从事经营活动,除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交强险)以外,大货车往往还要购买车损险、第三者责任险、车上人员责任险等商业保险,提升货车出险后的赔付能力。
然而近期有多名读者向记者反映,大货车续买商业保险遭遇拒保,增加了大货车上路行驶的风险,甚至影响了部分货车司机的生计。对此,记者采访了货车个体经营者、专家学者以及保险业内人士等。
大货车无法顺利续保,影响企业经营、司机生计
今年4月,本报收到河北三河市读者王女士的来信。她是一名个体运输经营者,经营货车车队近30年,有30辆大货车。4月1日,货车保险到期,不料,车队有15辆车因被评为E类,被保险公司拒绝续保。“没有保险,15辆大货车不敢投入运营,聘请的司机师傅已经近一个月没有上班。”王女士希望本报关注此问题。
据她说,E类在保险评分系统中,被视为最低评级,意味着该被保险车辆的风险较高。王女士对此很不解,“我的货车经公安部门年检合格,符合上路条件,去年也没出过什么事故。有人告诉我,能续保的车辆都是里程跑得少的。说句实在话,做大货车生意,投这么多钱,当然想多跑点,尽快把成本赚回来。”
“如果没有保险支持,我们的业务很难做下去。别的保险公司我也咨询过,但他们要么因为区域限制不肯接收,要么因为我的车评分低不愿承保。”王女士说。
还有一些大货车虽然未被拒保,但保费标准大幅提高。安徽阜阳市读者金先生经营一家运输公司,公司约有200辆大货车。金先生也告诉记者,两年来,公司里有近20%的车上不了保险,都是因为被评为E类车。“还有一部分车能上保险,但保费大幅上涨。以往每辆车保费都在一两万元左右,现在有的已经涨到了4万元。”
河南郑州市的于先生是一名拥有18年驾龄的货车司机。“我始终保持良好的驾驶记录,信用很好,每年按时缴纳保费。但今年续保时却被告知,我本人虽符合续保条件,但我所在公司去年整体出险率较高,被列入黑名单,无法为我办理续保。”于先生告诉记者,他又先后找了多家保险公司,均未能购买保险。
“大货车司机月收入通常在1.8万至3万元之间,扣除月供和各项服务费、保险费后,盈余不多。没有保险理赔支撑,货车只能停运。我妻子没有固定工作,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全家老小生活困难。”于先生说,公司里还有几名司机和他面临同样的困境,“跑运输不容易啊”。
刘先生在某运输公司中负责办理车辆上牌、年审、保险等事宜。他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其公司车辆购买保险遇到了很多问题。“保险公司衡量因素很多,包括车辆出险情况、夜间行驶、违章、超速情况、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等。车辆评分低,运输公司整体赔付率高,都会导致拒保或者抬高承保条件。”刘先生所在公司曾有多辆车无法顺利购买保险,导致一段时间内无法上路行驶。“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没有保险支撑,驾驶员难以承担。”刘先生说。
有的司机迫于生计,在货车没能顺利续保的情况下,选择购买一些企业推出的机动车“安全统筹单”,形式上类似商业保险,本质属于互助性风险共担协议。“一般小剐蹭,统筹单还可以赔偿;遇到大事故,就没有赔偿能力了。”金先生说,“而且统筹单没有获得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审批,没有金融监管备案,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解决。”
保险公司认为风险应与价格匹配,价格谈不拢导致续保失败
收到王女士的来信后,记者致电王女士投保的保险公司某支公司。针对E类车,一名业务员回复说,“这个是我们系统自带的评级系统,通过车载卫星导航记录车辆的行车状况,包括行驶里程、车速、疲劳驾驶状况等,根据这些指标作出评价。”
当被问及E类车是否就不能上保险,该业务员称,“这个我们也没有办法。商业保险是双向选择,我们有权拒保。”
记者又以大货车投保人身份,询问了两家保险公司。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让记者先把大货车开到门店来,“用我们的评分系统给你试试。”记者询问,大货车上保险难吗?该业务员表示,“是难上,所以我说只能给你试试。商业保险是双向选择。”
另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则告诉记者,能不能续保需根据具体车型的综合情况来确定。如果某车型上年度出险频次较高,续保时可能面临保费上浮或第三者责任保险保额提升,而如果客户不愿接受,就可能导致续保失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邢海宝介绍,对于商业保险来说,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主经营权和风险选择权。比如,保险公司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会将行驶里程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因为行驶里程长往往意味着货车的机械故障、零件磨损和疲劳驾驶的概率提升,保险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此时保险公司会提高保费甚至拒绝承保,通常是基于风险控制和商业利益的考虑,毕竟保险公司也要生存发展。
一位业内资深高级管理人员则表示,对于大货车“不存在拒保的情况,只有谈不拢的价格。有些货车司机因为难以接受较高的保费,而认为保险公司变相拒保”。该高管人员说,“金融监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是交强险‘应保尽保’、商业保险‘愿保尽保’,我们也一直在执行。”
至于保费的标准,他介绍,保险费率的计算十分复杂,需综合考虑车辆的违法情况、行驶区域、超载情况、车辆状况,以及车队的管理经营情况等因素。比如一个车队里部分车出险较多,车队的安全管理水平下降,那么整个车队的保费都可能升高。一些车辆在高风险区域行驶较多,保费也会随之升高。“当然,保费上涨也都是在规定标准范围之内。”
针对大货车经营者反映的情况,该高管人员也坦言,不排除一些保险公司会采用ABCDE的评分系统对大货车进行评级,也就是市场上常说的“E类车”;也不排除有些保险公司会因此拒绝承保,但“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任何公司都不允许拒保”。
另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则介绍,部分保险公司使用了第三方风险评级数据系统,所以可能出现“E类车”的说法,但这一系统应当只用于内部测算保费,不能用来判断是否承保。他坦言,大货车保险是亏损较为严重的业务,许多保险公司都是在用其他车险的保费补贴大货车保险。
通过政策引导、承保方式优化,降低保险成本
据悉,2024年,全国营业类货车承保1125万辆。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国拥有公路运营载货汽车1155.7万辆,相较于承保量,有超过30万辆的差距。有保险业人士认为,这些车占比不到3%,“交强险都无法做到100%”,承保率已经较高。
然而,营业类货车因为风险较高,购买保险的积极性非一般车辆可比。王女士通过媒体反映,几经波折,未续保的15辆大货车最终于6月中旬续保;于先生也通过当地政务服务平台申诉后,办理了续保。还有一些货车主在续保不顺利后,明知道“安全统筹单”不如保险可靠,但仍选择购买,也说明大货车保险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近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等5部门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交通安全统筹是以交通运输企业为发起主体,面向企业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针对假借交通安全统筹名义的非法经营行为,通知要求各金融监管局要指导督促保险企业加强服务对接,及时承接相关道路运输车辆商车险等投保服务。
针对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投保难”问题,“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于今年1月上线。据悉,平台未来也计划将大货车投保纳入其中,让大货车经营者可以直接在线上投保,实现“愿保尽保”。
当然,最终承保大货车的仍然是保险企业。“这些规定的落实需要配套法律规定或者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邢海宝认为,“要通过建立政策保险等其他措施,协助保险公司降低风险,提高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则表示,大货车保险在许多地方是亏损的,这是事实,也是一些保险公司拒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保费不合理,公司无法根据风险来确定合适的费率;二是保险经营需要改善,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定损理赔过程粗糙,增加了赔付成本。”
庹国柱提出,“保险行业的承保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差异化定价模型,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新型承保模式。”他介绍,目前有一些公司,专门承保公司普遍不保的冷藏车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供应链、专业技术人员、修理厂,在现有的保费水平条件下,保证冷藏车保险经营不亏损,甚至有盈利。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山西大同市读者陈普军则建议,从优化保险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完善政策支持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大货车投保难题。“希望相关机构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不让保险公司亏损承保的前提下,给能够正常行驶的大货车找到可保的门路。短期可通过政策扶持稳定市场,长期则应依靠技术升级和行业规范,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实现保险业与物流业的共赢发展。”陈普军说。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可以通过差异化保险费率机制引导大货车提升交通安全水平。“从行驶安全的角度看,一些大货车司机为了避免保费过高,会严控货车超载、杜绝疲劳驾驶等,有意识地提升安全驾驶水平。应充分发挥保险的正向引导作用,将其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一环,通过经济杠杆撬动货车安全行为转型。”
(人民网周嘉颖参与采写)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 下一篇:福建一企业员工外派半月后轻生:家属质疑工作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