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乡村工坊 让“老手艺”变成“新产业”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8-12 07:05:09 编辑:魏檀 作者: 版权声明

八月一日,“篾艺竹坊”的业主许本银在编竹篓。 本报记者 吕扬摄

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梅兴宇

豆香与酒香弥漫交织,竹篾翻飞的沙沙声与石磨转动的嗡嗡声回荡在平利县西河镇东坝村油榨沟。

林荫处,白墙黛瓦,几间呈U字形分布的农家小院,村民进进出出。

“我从小就爱吃豆腐。听爸爸说,村里开了一家豆腐工坊,就想体验做豆腐。”8月初,10岁的汪子珂和村里几个孩子又来到这里。两人一组,一人搅动桶里刚磨出来的豆浆,一人用木勺点着卤水。

党泽学是这家“豆韵工坊”的老板,工坊由他和妻子共同经营,已开业快4个月了。

“现在天热,一天能卖30多斤。等凉快一些,我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看着几个孩子点浆的动作愈发熟练,党泽学很高兴,“希望娃娃也能爱上这传统手艺。”

这间140多平方米的工坊,是东坝村打造的5个特色工坊之一。

以前这里有村民闲置的5处旧院落。为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东坝村村集体统一租赁了几处院落,配备了农产品加工、编织、泡酒等设备,依托本地传统工艺,引入培育5家特色工坊经营主体。

“我们将庭院经济与村集体经济、新民风建设等相结合,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人居环境美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西河镇党委书记刘以松告诉记者。

把“老手艺”变成“新产业”,把“空房子”变成“活资产”。西河镇从东坝村开始试点。

东坝村与“豆韵工坊”“醇香酒坊”“慈母鞋坊”“篾艺竹坊”“田园农坊”业主签订《入驻经营协议》:东坝村以提供的场地、基础设备及配套服务入股,享有按工坊年度销售流水10%的分红权益。收益直接纳入村集体经济账户。

立足乡风文明,东坝村按照《“净美庭院”量化考核评分表》,通过对卫生整洁、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家庭和睦、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崇德向善等项目评比,对各组住户进行民风评分。

村民的积分以80分为基准线,超过80分的,每1分按2元的比例,可在5家手工工坊灵活兑换商品和钱款,由东坝村村委会统一与工坊业主结算。

8月1日,村民党泽贵一边展示着手机里的积分兑换记录,一边说:“卫生评了优,细心照料老母亲被表扬,积分换了双手工布鞋。”

“工坊即超市”的模式彻底破解了积分制“空转”难题。积分与手工产品挂钩,极大提升了村民参与治理、遵守村规的积极性,使新民风建设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认同。

村党支部书记胡媛丽说,村民凭“净美庭院”“孝义善举”等积分,串起了经济账与文明账,让“挣积分、换好物”成为新风尚,第一季度兑换率超80%。村民主动整治环境,曾经的死角、堵点、难点被文化长廊、风车画廊、树荫绿廊取代,实现了私搭乱建、广告乱贴、垃圾乱倒“三个动态清零”。

村民柯玉珍指着门前整齐的柴火架说:“柴有家、鸡有圈,连污水都流进管道了。林下种魔芋、坡地栽蜂糖李,既增绿又生‘金’。”

“沉睡”农房焕发新生:5家工坊直接带动本村8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3万元。特色手工产品逐渐成为东坝村名片,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消费,间接带动了农家乐、农产品销售,为乡村注入了产业活力。

村民党世线经营着“醇香酒坊”,古法酿酒的手艺在他这里已经传了三代。“我们这里水好,酿出的酒醇香甘甜。目前销售的对象主要是周边群众,镇上也一直在帮我们线上线下拓展销路。”党世线说,现在他的酒有5个品种,每月能卖6000多元。

为了让特色工坊的商品走得更远,除了严把质量关,西河镇借力“平利县乡村振兴超市”,搭建直销桥梁,为商品进城开通快车道。

西河镇镇长钱飞的手机微信群里,每周四都会发布“每周美味”信息。这周是“卤水豆腐的预订通知”。

“我们发动村、镇干部,让大家发挥各自优势,为特色工坊作宣传、跑市场、拓销路。许多干部在忙碌了一周后,周末将醇香的‘豆味’带回家,与家人分享。”钱飞说。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