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AI合成含暴力惊悚不良内容 警惕披着卡通外衣的“邪典动画”

要闻 三秦都市报 2025-08-12 06:47:50
A1 A2 A3

暑假期间,许多小朋友闲暇之余都会拿手机刷刷视频,特别是动画片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过,如今一些AI合成的动画片出现在平台上,这些视频采用知名动画形象,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其中不乏充满暴力、血腥、惊悚等元素,被网友们称为“邪典动画”。记者注意到,这类“邪典动画”发布时许多还挂着“儿童动画”的标签。

孩子刷手机 大数据推荐“邪典动画”

最近,家长刘女士发现自己上二年级的女儿有些奇怪,有一次她跟女儿一起看《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时,女儿居然问她“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的吧?他俩长得一点都不像。”刘女士有些吃惊,问女儿怎么会这么想。女儿居然说,在视频上看到白雪公主就是生的孩子跟王子不像,才被赶出去的。

刘女士追问之下,发现女儿用她的手机刷视频时看到过这样的动画片,她查看浏览记录,发现有一条关于白雪公主的视频,点开链接看到,这条不到1分钟的短视频是用AI合成的,内容情节果然如女儿所说。

“这种视频怎么能给孩子看呢?”刘女士说,孩子经常用她的手机刷视频,平时并没有去刻意搜索关键词,只是刷平台推荐的一条条动画片的片段,没想到大数据居然能推荐这样的视频。

记者在多个主流短视频平台发现,这类“邪典动画”除了有一些少儿不宜的情节,还有部分动画内容空洞,但充斥着惊悚元素。例如一段关于皮卡丘的视频,在原版动画中喜欢跳井盖的皮卡丘,在这段视频中跳井盖时掉进下水道,被许多身形硕大的老鼠追赶,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心理咨询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

记者注意到,这类“邪典动画”中的角色不仅是知名动画形象,而且大多是皮卡丘、哆啦A梦、小黄人这类形象可爱的动画角色。

对此,心理咨询师郑敏表示,感知觉的“违反预期”容易触发“定向反射”,当大脑接收到与既有认知不符的信息时,会自动调动注意力资源进行优先处理。因此,“可爱形象+悲惨情节”的组合,依靠强烈的反差感,往往非常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孩子看到熟悉的动画角色有着认知以外的遭遇,更加会下意识地紧盯屏幕,试图理解这种“不对劲”。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尚未成熟,这种反差带来的情绪冲击更强烈,甚至会形成‘创伤性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总会对这类情节印象格外深刻,喜欢反复提及或者模仿。”郑敏认为,这类“邪典动画”不利于儿童心理发展。

律师:平台对视频依法负有监管义务

记者注意到,这类“邪典动画”往往打着“萌宠”“儿童动画”的标签。不仅如此,记者在一些平台搜索“儿童动画片”关键词时,搜索页面中排位靠前的也有不少这类“邪典动画”,并且很多视频的点赞量都在数千次,而评论区里不乏孩子口吻的留言求更新。

此外,尽管大部分平台的“未成年模式”可以屏蔽掉这些不良信息,但也有一些平台打开“未成年模式”仍然可以看到这类“邪典动画”,并且在卸载APP重装后,有的平台会清除账号登录的记录,在游客模式下更容易看到这类“邪典动画”。

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东晨表示,对于利用知名动画人物进行的二次创作,以及充满暴力、血腥、惊悚等成人元素的视频作品,少儿不宜作品等情况,平台方依法负有监管义务。特别是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年版)》规定了21类100条具体“红线”,为平台审核短视频提供了更为直观、可执行的依据。平台应按照相关规定对违法视频及发布账号进行下架、封号,并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举报;对于有关投诉或举报,应当及时有效与投诉人或举报人沟通联系,保留证据,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处理,避免违法违规视频的广泛传播。

本报记者 文晨


来源:三秦都市报

编辑:宁姝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07省道长安区部分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下一篇:陌生快递要小心 民警揭开“免费快递”背后的套路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