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8-28 07:12:47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8月24日,西安市灞桥区成蹊家庭农场的工人在采摘葡萄。
本报记者 蒲茜文/图
“您订购的葡萄已经打包好了,马上就安排发货。”
“张姐,你们再去园子里摘几筐黄玫瑰和蓝宝石,要发北京。”
8月24日一早,西安市灞桥区成蹊家庭农场的包装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人熟练地对葡萄进行分拣、称重,并将它们装进精美的礼盒。农场负责人陈传根的手机铃声响个不停,接到的全是订购葡萄的电话。
“这些都是微信订单,客户都等着收货呢。”陈传根告诉记者,农场的葡萄供不应求,根本不用为销路发愁。
成蹊家庭农场葡萄种植面积50余亩,种有户太八号、摩尔多瓦、蓝宝石、美人指等近30个葡萄品种,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左右。
农场在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控制产量等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提升葡萄品质。此外,农场还积极引进新品种,对早、中、晚熟品种进行科学搭配,延长葡萄上市时间。
“过去,浇地全靠经验;现在,先进的管理系统会明确告诉我们几点浇水、浇多少水,连施肥的量都能精准计算出来。”陈传根介绍,2024年,灞桥区气象局设立气象科技服务站,为葡萄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气象部门在地下20厘米处安装了传感器,能精准掌握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再结合气象预报,生成科学合理的灌溉建议。
“你看这套吊喷系统,比以前微喷节省了很多人力成本。”陈传根指着葡萄架上的设备介绍,“目前,农场正在逐步引入气象传感器等设施。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智能灌溉系统,用科技手段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成蹊家庭农场不仅在自身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周边葡萄种植户提升葡萄品质和种植效益。作为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成蹊家庭农场年均举办近50场培训活动,受益农民达2000余人次。
8月22日,记者走进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科技感扑面而来——避雨栽培棚架整齐排列,微灌带精准滴灌。作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个占地560亩的公园不仅是葡萄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还是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火车头”。
园区引进白罗莎里奥、阳光玫瑰、美人指、金手指等30多个葡萄品种。这些葡萄不仅颜色、形状各异,成熟期也不同,让游客有景可赏、有果可尝。
“你看这美人指,颗粒匀称,甜度也高。”园区负责人郭缠俊带着工人给葡萄套袋时说,“为了确保葡萄品质,我们严格把亩产控制在1000公斤左右。”
谈及种植技术,郭缠俊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用直插建园技术,枝条直接扦插不育苗,从根源上防住根瘤蚜虫;棚架防雨栽培能让葡萄避开雨水侵扰;自动化浇水施肥,节水又高效。”
近年来,该园区推广“按亩定株、按株定蔓、按蔓定果、按穗定粒和亩限产1000公斤”的“四定一控”精品葡萄生产技术,解决了传统葡萄种植中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果品质量差等问题,为精品葡萄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优质的葡萄自然不愁销路。
“咱们的葡萄都是老客户提前预订的,通过顺丰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销售经理吴蓉说,“今年,园区栽种200多亩葡萄,预计总产量10万公斤左右。这不,葡萄早就被抢订一空了。”
产业发展的红利,惠及了周边村民。园区20多名工人多来自附近的南梓村。工人杨岗民告诉记者,他在园区工作了13年,不仅挣到了工资,还学到了种植技术。
据了解,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园区不仅建成万亩葡萄示范区,还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和保底收购服务,已带动南梓村等周边村庄发展葡萄种植6000亩。
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让灞桥区的乡村焕发新活力。如今,在灞桥区,葡萄不仅是优质农产品的代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从科技赋能提升品质,到品牌建设拓宽市场,再到三产融合延伸链条,灞桥区以葡萄产业为支点,撬动农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农民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