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98岁抗战老兵观看阅兵式“那时候部队有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武器 日军根本不敢进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9-03 19:38:48 编辑:方正 作者:常彭朵 版权声明

41756898448_.pic_hd

31756898444_.pic_hd.jpg

21756898440_.pic_hd.jpg

9月3日清早,贾凤祥用完早饭后,坐在电视机前,就等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大会的直播开始。

贾凤祥生于1928年,是陕西省西安市沣东新城斗门街办张旺渠村人。他参加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17岁时抡着3斤重的钢刀与日兵近身搏斗。如今,他观看着九三阅兵,感叹新时代战士的风采、部队的气势和先进的装备武器。他与有荣焉,隔空敬礼!

<<<抗战时期  在河南汝州与日军交锋

贾凤祥老爷子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聊起年轻时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

贾凤祥两岁时父亲去世,是母亲拉扯着他和哥哥长大。1943年,15岁的贾凤祥被抽丁入伍,成为国民党部队炮兵2旅的一名勤务兵,当时部队驻扎在西安。因炮1旅在云南、缅甸的作战人员伤亡惨重,炮2旅被调往四川与湖北的交界处接受美国教官的训练。

“一炮手学瞄准,二炮手学拉发,三炮手学填弹,各学各的,学完就被运走了。”

贾凤祥说,他所在的部队一部分人被派往前线接替炮1旅作战。而他和剩下的人被开拔至河南汝州,日本在此处设有供应站,负责给作战部队提供枪炮子弹等武器。而上级交代给他们的任务就是与其他部队协作,将供应站打下来。

“打了半个月没有打下来,上级就指挥不打了、只围困,让供应站的武器送不出去。”

贾凤祥和部队留在汝州,一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他还清楚记得,这期间有一次在自方阵地遇到了日本侦察兵。当时他没有枪,只有部队给配备的3斤重的钢刀。身体强壮的战士配5斤的大刀,他当时年龄小,给配的3斤。

“只看外表,不能一眼辨别出对方是日本人,直到他们开口说话。我当时和一名日兵近身搏斗,他没有背枪,拿的刀。他的刀长,几个来回后我的刀削了他的刀,然后将他拿下。”

贾凤祥说,他当时并不害怕。因为日军太残暴了,对当地的老乡烧杀抢掠。群众恨日本人,当兵的也恨日本人。

<<<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二等功

抗日战争结束后,贾凤祥告诉副处长,他想家了,想回家看看母亲。副处长给了他5块的银元和一张路条。但没想到,途中被国民党新5军扣押逼其继续当兵。

在一个深夜,身为地下党员的副班长带着贾凤祥和几个兵一起投奔解放军。背着枪,走了三十多里的夜路,贾凤祥成为共产党的一名战士。

“我大哥教过我识字,我就先在县委教不识字的人学文化。解放战争后,我申请到野战部队当炮兵。”

贾凤祥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解放福州、厦门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队为培养人才,选派贾凤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化学兵学校学习深造。趁学校放假时,他回到老家,但遗憾的是,母亲和哥哥已去世。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2年贾凤祥主动请缨赴朝参战,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屡立战功,荣立二等功。

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已是副连长的贾凤祥主动复员回家,建设农村。回到老家的他担任村委会主任,任期结束后又筹建老年协会。

<<<不变的仍是那颗滚烫的爱国心

贾凤祥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1949年10月1日,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化学兵学校的一员参加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阅兵。大家在昌平集中,然后前往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70多年过去了,贾凤祥看着电视里直播的九三阅兵场面,他感叹到,当年天安门广场还不像现在这样大,长安街也变得更长更宽阔了。当年大家精神头很足,现在看阅兵,战士们不仅精神头足,武器装备还很先进强大。

“那个时候部队如果有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武器,日军根本不敢进来!”

贾凤祥看得激动时,举起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时代变迁,岁月流转,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始终如初,在血脉中奔涌不息。

据悉,贾凤祥的大儿子、大儿媳都是军人,大孙子也是西安的一名消防战士。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常彭朵/文 赵彬/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