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至10日,第二届陕北说书大会在榆林市横山区举行。与多数传统戏曲不同,近年来,陕北说书通过游戏、影视作品等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其背后有哪些流量密码?9月16日,记者进行了了解。
“黄风岭”唱出圈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随着游戏《黑神话:悟空》的上线,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熊竹英的这句铿锵唱腔,从黄土高原的窑洞传遍全球。不到半年时间,他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从乡村庙会的小戏台走上了央视舞台;高校讲座、文旅推广、动漫展会、音乐会巡演的邀约不断;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有网友直呼这粗犷激昂的曲调是“中国古代摇滚”。
“以前在陕北农村说书,一场下来最多也就吸引一些老乡,现在走在路上,常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打招呼,说‘熊老师,我是玩《黑神话》才知道陕北说书的’。”熊竹英表示,有次在北京的一个动漫嘉年华活动现场演唱了《刮大风》,散场后合影的队伍排了半个多小时。
这场“破圈”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掀起了更大的浪潮。B站上,游戏插曲《黄风起兮》的MV播放量很快突破500万,网友自制的二创视频最高播放量超1200万,弹幕里“太带劲了”“再来亿遍”的评论刷满屏幕。熊竹英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也突破了50万,他特意让助手统计过,其中70%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
“有位上海的小伙子给我发私信,说原本觉得传统曲艺‘老气’,但听了《黄风起兮》后,特意去搜了陕北说书的经典段子,现在成了我的‘老粉’,每场直播都来打卡。”熊竹英说。
陕北说书“圈粉”年轻人
陕北说书的“年轻缘”远不止于游戏。随着“浪浪山小妖怪”的热梗出圈,陕北说书艺人张亚飞灵机一动,把这个虚拟角色写进了唱词。“巡山磨破千层纸,大王画饼充饥不得饥!”他用地道的陕北方言,配上轻快的三弦伴奏,还加了点电子音效,这段改编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很快破万。
张亚飞展示了网友的评论:“有位家长说‘带孩子看了,孩子跟着学唱‘浪浪山’,还问我陕北在哪,想听听真正的黄土高原是什么声音’,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用年轻人喜欢的梗,勾着他们了解老文化。”
陕北说书艺人高永原也尝到了跨界的甜头。他为一部动画电影演奏的插曲《取经西行有模样》,在网上收获了大批好评。“有个‘00后’网友留言‘没想到陕北说书能这么潮,配上小妖精的梗也太上头了,现在每天都要循环听几遍’。”高永原坦言,以前总担心这门手艺会“断代”,现在看到年轻人主动接触,心里踏实多了。
有了经济效益又能传承文化
这种热度还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4年国庆节期间,榆林全市的说书艺人几乎被“抢空”,商业演出、节庆庆典的订单排到了年底。“以前说书是‘讨生活’,现在成了‘香饽饽’。”当地文旅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个县城的景区,国庆期间每天邀请说书艺人表演3场,每场都坐满了游客,不少人就是冲着‘能现场听《黑神话》里的调调’来的。”
陕北说书能“火”,除了跨界创新,更离不开它本身的“包容性”。“这门手艺打根上就不是‘端着’的,歌词能即兴编,曲调能灵活改,老百姓喜欢啥就说啥。”陕北说书艺人高小青从事这行快30年了,他的经历更是传统艺人转型的缩影——以前坐着牛车跑场子,一场下来观众不过几十人;现在每天19时到23时在快手直播,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人同时在线听。
“刚开始直播时,我还怕老观众不接受,没想到老戏迷会在评论区提建议,年轻人会刷‘老师唱得好’,还有人问‘能不能教两句’。”高小青笑着说,直播不仅让他收获了新观众,还通过打赏和带货增加了收入,“我开的快手小店,销量已经突破300万件了,卖的都是陕北的土特产,比如红枣、小米,观众听书听得高兴,就愿意支持咱们的家乡货。”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鲍震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北说书诞生于农村,本质上是大众艺术,但过去受地理和传播渠道限制,成了“小众文化”。现在借助短视频、游戏、影视这些现代载体,它又回到了大众视野,这是“接地气”的艺术应有的生命力。
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地陆续推出了传承人培养、演出补贴、非遗进校园等政策。“我们县每年都会组织说书艺人培训,还会在中小学开展‘非遗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门艺术。”榆林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主动报名学习陕北说书,其中还有大学生,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本报记者 石喻涵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发布多个气象风险预警 下一篇: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 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