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社区治理·你我共建|西安一条百年老巷的“渴”与“解”一场关于“水”的突围战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09-17 16:11:43 编辑:方正 作者:马群 版权声明

社区治理 你我共建系列报道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承载着万家灯火。

日前,华商报推出《社区治理·你我共建》专栏,聚焦西安市各个社区,特别是“华商报·108坊故事”社区联系点,分享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那些让“陌邻”变“睦邻”、让“痛点”成“亮点”、让“治理力”转化为“幸福力”的创新实践。同时,欢迎社区或者居民提供线索,向华商报讲述所在社区的生动故事。

清晨,拧开水龙头,不再是小心翼翼的等待,而是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涌出——这个西安桃胡巷100多户居民期盼了近10年的寻常场景,在今夏终于成为了日常。背后,是一块写满待办事项的社区黑板,是三十多场协调会上的争持与共识,是一位社区书记“只要问题解决了,心里就踏实”的朴素信念。一场关于“水”的突围战,在这条宽度不足五米的背街小巷里悄然完成。

用水之困 百户居民的日常挣扎

桃胡巷是西安市莲湖区光明巷东段北侧的居民巷道,因形似桃核而得名(陕西方言中“桃胡”为“桃核”谐音)。该巷拓建于清末民初,1966年曾更名为光明巷后于1972年恢复原名。

水龙头前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储水桶,这是桃胡巷100多户居民近10年来的日常生活仪式。在游客熙攘的回坊区域背后,一条背街小巷里,滴水如金的清晨反复上演。

“老人、娃们在用水高峰期,看着水龙头一滴一滴出水,干着急没办法啊,上学、上班前洗把脸都成了奢望。”9月16日,记者走访桃胡巷时,一位居民称,自己家祖祖辈辈住在这条巷子里,以前巷子两侧都是自建平房,各家也没有厕所,大家方便都是去巷内公厕,后来条件好了,各家慢慢起了三层、四层的小楼,再加上这些年回坊区域游客增多,原本鲜有游人进出的桃胡巷接连开了好几家民宿和食品加工厂,“如果光是居民用水还好说,多了民宿和加工厂后,我们住户用水就慢慢出了问题。”

“早晚高峰水龙头就成了‘滴漏瓶’,居民洗澡要掐着表,洗菜得攒着水,”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道洒金桥社区居委会主任马梅丽说,近十年时间,这几乎成了桃胡巷百余户街坊们的日常。

她告诉记者,光明巷中段的桃胡巷,宽度不足五米,最窄的区域只有一米多,两侧自建房鳞次栉比。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滞在上世纪——自来水管仍是几十年前的管径,而用水需求已跃入新时代。

随着回坊成为网红打卡地,巷内民宿和食品加工厂纷纷涌现,古老管道再也承受不住现代城市的用水压力。2015年以来,夏季用水高峰期的缺水现象愈发严重,居民们开始习惯在深夜储水,以免次日早晨无法刷牙洗脸。

数据显示,回坊区域年接待游客量已从2015年的300万人次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800万人次。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民生痛点。

“早上刷牙得等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接水,接一杯水要两三分钟。”居民马女士苦笑着描述,“晚上洗澡更是个大问题,水小得连淋浴喷头都喷不出来。”

管道之殇 上世纪基础设施的当代困境

马梅丽说,桃胡巷的自来水管道具体建于什么时候,现已无人能准确说出。根据社区这几年走访,从八九十岁高龄的老居民那里得知,整个光明巷水管铺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跟光明巷相比,位于中段的桃胡巷水管管径更细。

为了验证居民的说法,社区在几年前专门协调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带着仪器进巷,经测量,压力表的指针始终在低位徘徊。

随后,西安市水务局也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测量,在派出专人协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相关人员多次赴桃胡巷现场勘察后,发现因该处的商户、住户及民宿逐年增多,现状供水管网管径偏小,一旦前端商户用水量加大,末端居民用水就会出现水压偏小或无水现象。

为此,今年3月31日,西安市水务局专门组织莲湖区城管局、北院门街道、酒金桥社区、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及居民代表现场协调商定,由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对该处供水道进行增容改造。

协调之难 数十场会议拉锯战

马梅丽说,其实从疫情前开始,社区因为桃胡巷用水问题,已多次上级职能部门,“其实解决方案不难,难的是怎么实现,这才是桃胡巷用水问题搁置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

令社区及其他部门倍感棘手的是,由于桃胡巷两侧均为居民自建房,巷道最窄处仅有1米多宽,大型施工机械根本无法进入。一旦开始改造,不仅会影响居民出行,更可能对相邻建筑的结构安全造成影响。

“我们最担心的,是施工震动会导致自建房出现裂缝,这个责任谁来承担?”马梅丽表示,这是多年来管道改造迟迟无法推进的关键症结。

面对这一难题,洒金桥社区没有退缩。从疫情结束后到今年,社区开始了漫长的协调之路。

“我们先后组织了几十场协调会和听证会。”社区工作人员翻开厚厚一沓会议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会议的讨论内容和分歧点。

居民担忧管道铺设会对影响自建房墙体,后期裂缝咋办;施工方担心施工过程中万一真对周围建筑有损伤,或者日后居民房屋出现问题,责任无法厘清。

与此同时,改造费用谁来承担,也成为这场改造的争议点。

居民认为商家是用水大户,应该由商家出资;商家则表示管道改造是公共事业,应该由政府负责。

这一项项矛盾和争议,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桃胡巷的情况特殊——狭窄的巷道、密集的自建房、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马梅丽形容那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创新方案 多方共赢的破题思路

一面是因矛盾和争议迟迟无法开工的改造项目,一面是居民每天用水难题迫在眉睫需要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决定发挥自己所长。

“我们非常了解辖区居民和商户,商量啥事也方便。”马梅丽说,为了解决争议,从今年四五月份开始,社区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居民意见,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后,再反复与参与此事的职能单位协商、推敲解决方案。

“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她说,“居民希望商家出钱,商家觉得应该政府负责,各部门又有各自的规章制度。我们就像是在走钢丝,平衡各方利益。”

经过无数次讨论,几方终于达成了最终方案:开挖部分由居民实施,最大限度减少居民心理上的担忧,自来水公司只负责给出专业施工要求和意见。

费用方面,一部分由自来水公司承担,剩下的则由民宿和食品加工厂承担。

“那段时间,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分成几个组,每天挨家挨户做工作。”社区书记回忆道,“有的商户开始很不理解,我们就一遍遍算账,告诉他们管道改造后他们的经营也会受益。”最终,商户们同意了费用分摊方案,居民们也纷纷表示支持。

清泉之喜 近十年困局终得解

最终方案形成后,马梅丽带着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填意见表,自来水公司反复核算管道口径、施工路线,连路面恢复的细节都抠了又抠。

6月份,施工队伍正式进入桃胡巷。

施工队进场那天,社区工作人员早早清走了占道车辆,在巷口贴出温馨提示:“施工期间请绕行,有问题找社区”。巷子窄,怕影响居民白天出行,施工队就挑灯夜战,挖沟、换管。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几乎天天守在施工现场,协调各种突发情况。”有居民说,“有一次下雨天,他们赶紧协调来了防雨布盖住开挖的沟槽,想得很周到。”

近期,管道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居民告诉记者,通水那天,许多人早早守在水龙头前。当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的那一刻,有人鼓掌,有人拍照记录,大伙心里都十分激动。

改造完成后,这条百年小巷存在近10年的用水困局终于画上句号。

“这几面锦旗都是居民送过来的,大家都高兴得很。”9月15日,在洒金桥社区居委会办公室,马梅丽向记者“炫耀”起居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

她说,通水那天,她心里也是特别高兴,“那个时候,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马梅丽说,“居民问题解决了,咱心里也就踏实了。”

记者手记:既要啃得下硬骨头 也要绣得好花

走进洒金桥社区的办公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写字板。上面密密麻麻却又条理清晰地记录着近期要处理的事务:洒金桥街区“瓶改管”天然气工程、光明巷噪音扰民调解、老人由谁照顾调解、危树倾斜处理……一项一项写满了整个黑板。

这块黑板,是社区的“作战图”,也是市井百态的微缩镜。“别小看这些小事,对居民来说都是大事。”马梅丽说,“社区工作就是这样,既要啃得下硬骨头,也要绣得好花。”

马梅丽说,桃胡巷管道改造好通水那天,社区所有工作人员既高兴也踏实。这种“踏实”,或许是社区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

黑板上的字迹可能会被擦去,但社区的承诺不会褪色。桃胡巷的流水声,正是这种承诺最动听的回应。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群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