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对赌”之后,豫晋陕也“赌”上了——“若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年度水质为Ⅱ类,上下游互不补偿;若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年度水质为Ⅰ类,河南共补偿山西和陕西6000万元;年度水质在Ⅱ类的基础上每恶化一个类别,山西和陕西共补偿河南6000万元”。
“对赌”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究竟是个什么机制?此次“全域贯通”之于黄河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鲁豫“对赌”
河南“赢了”2.5亿元
既然有“对赌”之称,那么,究竟在赌什么?
这要从鲁豫“对赌”说起。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2020年5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实施方案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2021年4月,山东与河南签署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而成为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路者1号”。
按照协议,以豫鲁两省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刘庄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作为依据,水质年均值达到Ⅲ类标准,双方互不补偿。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级,山东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资金;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恶化一级,河南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资金。此外,还对断面3项关键污染物年度指数的变化设置了补偿条款。“鲁豫对赌”就此诞生。
一年下来,黄河入鲁水质达到Ⅱ类水平,关键污染物指数持续下降,山东“愿赌服输”,爽快兑现了1.26亿元的生态补偿金。
今年7月兑现6207万元后,山东已累计向河南支付了2.5亿元。对此,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坦言“如果上游没有将水质治理好,下游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治理费用,生态补偿是上下游的‘双赢’”。
2023年底,“鲁豫对赌”第二轮协议签署,水质类别补偿由原来的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补偿因子增加总氮指标。这对河南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河南省已专门发文要求“到2027年实现黄河干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支流水质显著改善”。
>>豫晋陕“对赌”
年度6000万元,还有每月5万元
河南要想继续“赢得”下一场“对赌”,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其上游来水的质量。因此,近日,河南省与山西省、陕西省正式签署《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近期和山西、陕西签署“对赌协议”,又为河南在“鲁豫对赌”中“稳赚不赔”上了一道“双保险”。
这也是2023年河南省与山东省续签第二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来,“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上又一次新的突破”。
按照《黄河流域(豫晋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三省交界处的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为补偿断面,山西和陕西作为共同上游,权责分担比例各为50%。具体补偿标准分为水质类别补偿和水质指数变化补偿,其中:水质类别补偿方面,若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年度水质为Ⅱ类,上下游互不补偿;年度水质为Ⅰ类,河南省共补偿山西省和陕西省6000万元;年度水质在Ⅱ类的基础上每恶化一个类别,山西省和陕西省共补偿河南省6000万元。水质指数变化补偿方面,若风陵渡大桥国控断面月度关键污染物指数(高锰酸盐、氨氮、总磷)较上一年同期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河南省当月共补偿山西省和陕西省5万元;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山西省和陕西省当月共补偿河南省5万元;该项补偿单月最高限额200万元。补偿资金次年清算拨付,主要用于环境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补偿等相关工作。
对比鲁豫晋陕四省所形成的两场“对赌”,可以发现“对赌”的具体内容其实是可以商量的。仅从约定的水质指标来看,考虑到黄河干流山西段、陕西段现已至少连续3年Ⅱ类,陕西和山西在水质这项可以“不赔”但要“稳赚”的确很难。既然如此,还愿意和河南“开新局”,这又是图的什么?这背后有着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的考量和站位,因为这两场“对赌”都指向了一个相同的字眼——横向生态保护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
激励区域合作治理江河湖泊
豫晋陕为何要在近期签署协议,加入“对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生态保护补偿”。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此后,全国多地开始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12月,全国首例省际生态补偿在陕甘两省率先实施并完成交接——陕西向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各交付渭河上游水质保护首次生态补偿资金300万元。2016年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2024年《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出台,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指出,“大家在治理流域的时候,不要各自去治理这条河、这条湖,因为可能这里治理标准很高,那里的治理标准很低,合在一起,治理的效果还是没有达到。还比如,如果我在上游,我这边不治理,你那边拼命治理,还是会出问题。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有利于提升各地区的主体功能,相当于在区域合作方面开了个头,将来还会促进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等其他方面的合作”。
《生态保护补偿条例》首次给出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官方定义——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并且还重点就“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各设一章分别阐述。“地区间横向补偿”主要适用于四类区域:一是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所在区域,二是重要生态环境要素所在区域以及其他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三是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地以及沿线保护区,四是其他按照协议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区域。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作为我国起步最早、最常见的地区间横向补偿,中国环境报2024年介绍过落地状况,“长江、黄河主要支流,赤水河、东江、滦河、酉水、渌水、滁河等24个流域(河段),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省内流域补偿深入实施,山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天津等对辖区内全部流域开展了横向补偿,甘肃、湖南、贵州、内蒙古等对辖区内重点流域开展了横向补偿”,“国家积极推动调水区与受水区之间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引导京津两市与鄂豫陕3省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据统计,京津两市累计安排协作资金约40亿元”。
>>以考核倒逼上下游协同治理
“超标补偿、达标奖励”
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间的“生态保护补偿”已经实施多年。自2021年4月豫鲁段率先签署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之后,当年8月是川甘段,2023年又有宁甘段、宁蒙段,2024年青甘段、晋陕蒙段,直至今年豫晋陕段,四年间沿黄9个省份都已陆续下场“对赌”。
今年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推动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6月初,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两个文件,都分别设定了到2027年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长江、黄河干流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成,各地基本建立覆盖辖区内重点河流的跨区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此次豫晋陕签署协议,标志着整个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保护责任共担、流域上下游共治、生态效益共享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走过了20多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多年局部摸索基础上,国家如今选定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要朝着进一步健全和全面推广的目标继续迈进——《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至其他重点流域”。
建立“超标补偿、达标奖励”的双向约束机制,以考核倒逼上下游协同治理,这已然是笃定的方向和路径。
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今年不只为“整个黄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域贯通”出了一份力。据报道,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今年上半年,陕西和湖北正式签署了汉江流域(鄂陕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是陕西在长江流域签订的首个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君 杨鹏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化繁荣 文韵生“金”——陕西“十四五”以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