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11 08:05:44 编辑:唐港 版权声明
西汉“蟾蜍玉兔”瓦当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藏
唐王游月宫故事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唐双鹊衔绶月宫盘龙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唐双鹊月宫盘龙镜 西安博物院藏
□文/图清 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自古以来就与月亮和团圆紧密相关。天上繁星点点、明月皎洁,人间灯火通明、幸福洋溢。刚刚过去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更是给诗意满满的长安留下了太多遐想和美好。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陕西各大博物馆的文物中,我们又能见到哪些与传统中秋主题意义相关的珍贵文物,其中,又珍藏了哪些美好的中秋文化寓意和故事呢?本期,就让我们一起——
西周月牙形铜梳
藏着古今不变的美丽追求
如今说到中秋节,人们便会想到月亮、广寒宫、玉兔、桂树、嫦娥、蟾蜍等有指代性的具体意象,而“中秋”一词,其实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记载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而由于《礼记》有“秋暮夕月”的记载,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被流传千年,所以提起中秋,人们总会想到月亮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神秘传说。
西周月牙形铜梳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珍藏的西周时期月牙形铜梳出土于(弓鱼国)墓地,以其独特典雅的秀气月牙造型而备受关注。这把铜梳造型采用“月”形握柄设计,便于手持,梳齿细密且排列整齐,造型融合了实用功能与艺术美感,展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高超技艺。据了解,该铜梳与铜制尖底罐、平底罐等器物同出,是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的典型随葬品。那么,这件梳子该如何使用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工作人员猜测,其用法可能是插在头上,用于固定和装饰头发。古人曾流行插栉,栉为梳篦的统称,插栉便是将梳子插于发髻上,达到美观和固定头发的效果。在唐代名画《捣练图》《唐人宫乐图》中,都可以看到头上插梳子的女子。博物院工作人员谈道,由于墓葬年代久远,这些青铜梳出土时并未出现在墓主头部,难以复原它们的具体用法。但观众通过品赏这些西周时期的青铜梳,完全可以感受到西周时期人们对打理头发、装饰头发的重视。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们爱护头发就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诗经》中多处写到人们对浓密乌黑头发的喜爱,比如《君子偕老》一诗中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大意是黑发稠密像乌云,不屑于用假发来装点。看来,能拥有一头乌黑漂亮的头发,不仅是今人的美丽追求,也是几千年前古人的礼仪和追求。
而至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开成石经》中的《礼记·月令》上,也同样有着关于中秋的记载:“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祭祀、赏月、吃月饼等一系列活动,表达彼此的美好祝愿。
西汉“蟾蜍玉兔”瓦当
充分展现汉代艺术的浪漫风格
嫦娥奔月是最具代表性的月宫传说,嫦娥偷窃不死药以后,化为仙女升入月宫,在赏月时月亮上隐约显现的图案难免会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淮南子·览冥篇》《初学记》《天问》等史书中均提到“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所以更能代表月宫的是蟾蜍。因此,在传说中,蟾蜍在秦汉之际就被视为月亮的象征,称“月精”。而另一位月宫代表玉兔的起源传说就更多了,玉兔常塑成用研杵捣研钵的形象。因此,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蟾蜍和兔子十分钟情,给予了很多美好的象征,有不少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
西周片雕玉兔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的西周片雕玉兔,可谓是古老的“玉兔”。它出土于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1号墓,其为青玉质地,兔蹲伏在地,圆目前视,长耳内凹后扬,前肢爪处有一圆穿,阴刻勾勒出了眼、鼻、吻、爪及四肢。在古代,生性机敏、繁殖力强的兔子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被古人视作祥瑞。工匠们利用青铜、玉石、陶土等各种材质将它铸造得生动形象,憨态可掬,生动再现了兔子处于警戒观察状态的动态特征,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玉兔捣药的形象在很多汉代画像石中都可以看到,比如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绥德东汉画像石中还能看到两处蟾蜍的形象,一个在西王母的身旁与玉兔相伴,一个则在画像石中部。此外,咸阳博物院还珍藏有汉代铜兔,都可以一睹古代人们对玉兔的喜爱之情。
苍穹圆月当空,一只长耳兔俏立于汉家宫阙的屋檐之上,檐下桂花飘香、月色如霜……这幅2000多年前的中秋月意图,就刻画在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珍藏的西汉时期“蟾蜍玉兔”瓦当上。这枚瓦当,曾被当时人们赋予了长寿永安的美好寓意。瓦当的当面左侧为一只玉兔,右侧一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树枝外一周连珠纹。制作者捕捉到兔子跳跃时“动如脱兔”的动感一瞬,将月宫盛况表露无遗:玉兔狂奔,蟾蜍出水、桂树环绕。瓦当当面蟾蜍短尾圆目鼓腹,四肢曲张作跳跃状,玉兔鼓目长耳翘尾,作腾空奔跃状,汉代瓦当艺术的浪漫色彩在该瓦当造型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融合。据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长任军宜介绍,这枚瓦当出自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大”,汉代瓦当大多直径15至16厘米,而这枚瓦当直径超过20厘米,正是汉长安城宫殿中高等级建筑使用的瓦当。资料显示,西周时期的建筑已经使用瓦当,是为了保护伸出屋檐的木质椽头不受雨雪侵蚀。那时的瓦当古朴稚拙,或为素面,或有简单纹饰。而瓦当纹饰发展至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动物图案瓦当常见的有鹿纹、獾纹、鱼纹,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饰,还有代表美好寓意的凤鸟仙鹤纹饰等。这枚“蟾蜍玉兔”瓦当是西汉瓦当中的精品。“可以想象,月圆之时,汉代宫廷之中,古人在‘蟾蜍玉兔’瓦当的屋檐之下饮酒对月的场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但愿人长久’的美好寄寓、‘天涯共此时’的盎然意趣从未改变。”任军宜说。
此外,现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珍藏的《东汉蟾蜍月食图》横84厘米,纵71厘米。2000年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汉墓出土,此图位于墓前室东侧顶部,蟾蜍四足伸展,呈向上爬行状,每爪三指,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红斑点。曲江艺术博物馆则珍藏了一组来自1500年前新疆青海一带少数民族军事将领的棺木前挡板和后挡板,前挡板所画三足乌代表太阳,后挡板画蟾蜍月食代表月亮。汉代王充《论衡·说日》中记载:“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这是一组最美的中国神话传说,是古人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想象。另外,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唐滑石兔席镇也是大名鼎鼎,这是一件少见的唐代圆雕作品,唐代玉石少,所以用滑石来替代玉料。有趣的是,因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外观质感光滑,与鼠标外形相似,曾被网友称为“兔标”。专家介绍称唐时滑石兔是压席子用的席镇,兔子被寓意太平盛世,是当时流行的玉器形象。
古人为何将铜镜比明月?藏着永恒不变的美满祝福
月宫题材作为古代流行的铜镜装饰图案,同样题材的铜镜在西安不同博物馆中都有珍藏。除了月亮之外,中秋的意蕴,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天上月亮圆,地上人团圆,圆形的铜镜正符合团圆之意。古人大多喜欢以铜镜比明月,表现了人们对于中秋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秋赏月,秋夜赏镜”也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雅事。加之唐宋时期,神话传说中“玉兔捣药”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内容情节更为丰富,月亮、嫦娥、玉兔、桂树、蟾蜍已构成月宫相关的固定搭配。这一时期的铜镜上常见以月宫为题材的纹样,随着发展还出现了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
大唐西市博物馆珍藏的唐代嫦娥玉兔铜镜纹饰精美,其嫦娥玉兔形象生动、呼之欲出,左侧翩翩欲飞的嫦娥头梳高髻,眉目清秀,双臂开张,宛若惊鸿。右侧为一只灵动站立的玉兔,该兔双耳竖起,前肢执杵呈捣药状。镜中央为一株枝叶茂盛,盘根错节的桂树,树根周围及镜的边缘飘浮着朵朵祥云。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是中国传统神话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桂树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树,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超越现实的理想信念及浪漫的情怀。镜钮为一只象征着财富的蟾蜍,整个画面动静相宜,和谐自然,生动美妙。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唐双鸾月宫纹菱花铜镜,出土于陕西商洛,其镜钮两侧各饰一只长尾喜鹊,口衔绶带相对飞翔,钮下一条盘龙龙首高昂,鳞爪飞扬。最为奇特的是镜钮上方一轮圆月当空高挂,月中桂树枝繁叶茂,其两侧分别为捣臼的月兔和蟾蜍。类似这样的月宫主题的文物还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的唐双鹊衔绶月宫盘龙镜、西安博物院藏的唐双鹊月宫盘龙镜等等,都值得观众细细品赏。
咸阳博物院藏的宋金时期唐王游月宫故事镜,则别开生面,镜背以浮雕手法饰有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图像,镜钮右上侧露出宫殿一角,正门半开,一人探出半个身子向外张望,镜钮的左侧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桂树,树下有一座长长的拱桥。桥下流水潺潺,左侧立一男子,头戴高冠身穿长袍,弯腰拱手作揖,推测应是唐玄宗,桥上有持幡接引的侍女似在迎接引导,桥中还有一捣药玉兔。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珍藏有金唐王游月宫故事镜类似的月宫故事类铜镜。
直到今天,面对这一面面精美非凡的铜镜,人们都惊叹于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可以在小小的镜面上刻下如此丰富的内容,宫殿、远山、桂树、小桥、流水、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中秋佳节,虽然今月不与古时同,但是古今共月圆,品鉴这些文物,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其精美的工艺制作和艺术之美,更是与古人“畅神”,感受其中蕴含的永恒不变的祝福与美好、思念。
相关热词搜索: 陕西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