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启进阶之路 从“规模高地”到打造“全球标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0-15 07:41:24 编辑:唐港 作者: 版权声明

  “这片占西安约千分之五面积的区域,2024年产出107万辆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总产量的8.3%、陕西省的89.3%,产值约1648亿元,一跃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一极。”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至45.5%的背景下,西安高新区持续交出亮眼的产业答卷——两位数增长,百万产能,铸就千亿产业集群。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西安高新区了解到,今年1-8月,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201亿元,同比增长25.9%。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特别是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发力,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

  从比亚迪的百万辆工厂到180余家配套企业的集群效应,从政策持续赋能到全球市场突破,西安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全链条优势,从“规模高地”进阶跃升到“全球标杆”——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西部增长极”,跨越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智造高地”。

  龙头领航:比亚迪的“高新成长曲线”

  在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园的比亚迪总装车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经过多道工序后排队下线。高新区已然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的单一生产基地。可喜的是,2024年底,西安比亚迪汽车全年产量实现新突破——首次突破100万辆,全年达107万辆。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今年6月21日,比亚迪第五艘滚装船“西安号”正式交付。这不仅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又一里程碑,更承载着其从西安起步的造车渊源——2003年,专攻电池的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埋下整车制造的种子。

  随着比亚迪发展持续推进,彼时“二次创业”的西安高新区对龙头项目求贤若渴,双方一拍即合。从出租车、公交车、云巴采购到人才输送,比亚迪得到了西安及高新区的全方位护航。

  2014年9月,比亚迪西安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乘用车一期顺利投产。据公开消息,2020年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现已具备年产30万辆乘用车和5000辆纯电动客车的生产能力,以及30万辆新能源车在建产能。随后,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扩产二期项目投产,从开工到投用仅用时7个月。

  目前,比亚迪在高新区布局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三大件”的全产业链业务。得益于此,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产值连年攀升。短短数年时间,西安高新区一跃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格局的重要一极。

  生态共生:配套企业的“集群效应”

  比亚迪的“单打冠军”背后,是180余家产业链企业构成的“产业森林”。

  据介绍,除比亚迪汽车外,高新区聚集了以弗迪电池、佛吉亚、延锋汽车等企业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为主导,辅以电机、电控、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链。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年产能达140万辆;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规模超百亿,年产能达60Gwh。

  在三电及核心零部件领域,北极雄芯、富特科技、泰孚集团、杰华特等一批项目落地,有力补齐了车规级芯片、电池、内饰、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短板,形成涵盖整车制造、电池材料、汽车零部件、服务体系的本地化供应链。在零部件配套领域,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如联合汽车电子、佛吉亚、延锋、东风李尔等。

  与比亚迪紧邻的集贤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项目,11栋厂房整齐排列,远远望去颇为壮观。作为产业承载区,这里吸引了法国泰孚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配套企业,已落地汽车产业类配套项目15个。2024年座椅、内饰件等产品产量均超60万套。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高新区正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产业多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时,西安高新区创新“校招共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西北工大等高校建立人才定向输送机制,形成“研发有平台、转化有通道、成长有空间”的创新生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培育了肥沃土壤。

  此外,高新区充分发挥比亚迪、法士特等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聚焦汽车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增量部件两大重点领域,实施“一企一链”工程,围绕链主龙头企业开展链式招商,形成“整车制造—三电核心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服务”全链条闭环。

  从单一企业到千亿集群,西安高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轨迹,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缩影。随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这片“智造高地”的全球竞争力将持续凸显。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魏晓飞 实习生 王馥远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