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身边好人光荣上榜,我省两人上榜。
上榜好人中,有半生潜心收集党史资料、以赤子之心赓续红色血脉的退伍老兵吴岱根;有耄耋之年、身患癌症,在寒冬奋不顾身跳河英勇救人的姚士章;有一诺千金十七载、在深山为烈士守墓的靳宗友;有扎根深山牧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的赛力克波力·库万德克;有三十余载默默付出、悉心照料无血缘关系亲人的村民段德才……他们,是日常烟火里随处可见的温暖微光,是平凡生活中默默传递的向善力量,展现着中华儿女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活动现场,“中国好人”代表分享了感人故事,并与全国道德模范互动交流。网友纷纷留言:“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他们用点滴行动汇聚力量,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向他们学习!”
助人为乐 张兰
热心军嫂13年无私奉献做好事 爱国拥军美名传
张兰,1983年3月生,铜川市耀州区永安路街道邻德社区居民、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她传承了军人的优良作风,13年来始终如一地学雷锋、做好事,积极爱国拥军。
>>自立自强 乐善好施
2011年,张兰从北京返乡创业,开了一家修脚店。2012年,在北京某部服役的丈夫在回家探亲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离世。作为军人遗属,张兰有两项国家政策可以选择:一是被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放弃工作安排、领取生活补贴。张兰动情地对工作人员说:“我自己有修脚的手艺,靠这家手足护理店就能养活家人,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把工作的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吧。”就这样,张兰把别人眼中安稳的事业单位岗位让了出去,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
张兰非常感恩在最艰难时拉过她一把的人,决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2014年3月,她给店里定下一条规矩:“凡是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父母,还有70岁以上的老人,进店修脚一律免费。”此外,考虑到一些高龄老人和残疾朋友行动不便,无法到店享受免费服务,她便主动上门为他们修脚。
修脚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但接二连三的意外却降临到张兰身上。父亲突发脑溢血、母亲患病住院、5岁的女儿骨折……面对重重困难,张兰初心不改,承诺不变,做公益、免费修脚的劲头比以前更足了。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她利用下班休息或吃饭时间上门服务。看到周围一些人失业后陷入困境,她就把他们招到自己的店里工作,或者推荐给其他用人单位。
张兰的小店开在学校附近,她发现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舍不得买水杯,便连续两年在开学第一天,给路过店门口的孩子送水杯,累计送出三千多个。她还给偏远农村的村民送日历,共送出四千多份。从2016年到2019年,她资助了一名尿毒症患者王师傅,每月联系三轮车送他去透析,定时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先后垫付医疗费和生活费4.5万元。
>>凝聚合力 奉献爱心
在张兰的影响和带动下,周围一些志同道合的退役军人和社区群众凝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团队。2020年,耀州区好人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张兰被推选为队长,目前已有近900名志愿者加入。
张兰带领志愿服务队积极为山区的脱贫家庭送去爱心,他们收集衣物,经过仔细清洗和严格消毒后,再送到贫困群众手中。2021年7月,河南、陕南两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张兰迅速带领耀州区好人志愿服务队为灾区筹集了价值15.8万元的棉被、方便面、纯净水、药品等物资。
疫情期间,张兰带领耀州区好人志愿服务队主动冲锋在一线,他们捐献防疫物资、坚守卡点值守,还为隔离人员送药送菜。
一日为军嫂,便终身与军队、军人结下不解之缘。每年征兵工作启动后,张兰都会带头组织好人服务队的志愿者,宣传征兵政策,动员适龄青年报名应征。此外,她还热心为退役军人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至今已促成二十余对退役军人与当地姑娘喜结连理。张兰还连续5年组织开展“情系军属·关爱新兵”手工鞋垫缝制活动,将缝制好的鞋垫送给入伍新兵和驻地官兵。
初心如兰,善行如光。张兰用13年的点滴善行,诠释了“好人”的丰富内涵;她用有温度的服务,书写着人性的真善美,传递着好人的正能量。
孝老爱亲 刘祖秋
坚强女子执着坚守 用柔弱肩膀撑起3个家
刘祖秋,1979年10月生,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界岭镇双泉村村民。婚后,刘祖秋主动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照料年迈的婆婆、聋哑的叔父、高位截瘫的大伯哥,还有年幼的侄女。2014年,丈夫不幸患上重病,此时他们的孩子还躺在襁褓之中。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她独自撑起了3个几近破碎的小家庭。
>>风雨飘摇的家 坚强守护
2012年,刘祖秋嫁进了家境贫寒的熊家。面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和丈夫一起,共同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变得和和美美。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2013年正月,大伯哥在矿上遭遇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不久后,嫂子带着侄儿改嫁,只留下生活无法自理的大伯哥和年仅9岁的侄女。
2014年,丈夫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此时,婆婆又卧病在床,家中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此外,还有叔父、大伯哥和小侄女需要她照顾。面对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刘祖秋整日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坚定地下了决心:“这个家我来撑着,只要一家人能团团圆圆地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能把我们打倒。”
>>和美向善的家风 浸润无声
在丈夫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日子里,刘祖秋一边不断鼓励遭受身体病痛与心理双重打击的丈夫,让他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一边独自挑起了照顾三个家庭的重担。为了给大伯哥和丈夫治病,同时养育好几个孩子,她省吃俭用,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着花。可即便如此,家里的日子依旧过得十分窘迫。在尽心尽力照顾好家人的同时,刘祖秋总是想尽办法挤出时间去打零工。
她种过地、采过茶,还上山寻找药材,甚至到建筑工地扛过水泥,一刻也不敢停歇。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她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也没有丝毫退缩,始终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刘祖秋对待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从不偏袒。在她的悉心引导下,自己的女儿和侄女都养成了互敬互爱、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美好品格。课余时间,女儿们总是争着照顾家中的病人,抢着做各种家务,就连聋哑叔父,也尽自己所能帮忙干些杂活。虽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清苦,但家里却处处洋溢着温暖与幸福。
>>孝老爱亲的美德 以身作则
命运似乎对这个坚强的女子格外残酷,丈夫的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在2020年离开了人世。丈夫走后,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儿、正在读高三的侄女,还有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叔父和高位截瘫的大伯哥。那一刻,刘祖秋满心无助与心酸,但她只能将这些情绪化作无穷的力量,来守护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当地党委政府得知她家的困境后,迅速行动,及时为她落实了相关政策,帮她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乡邻们和社会各界也被她的坚强深深感动,纷纷伸出援手,给予这个特殊家庭爱心支持。
如今,两个女儿已经背上书包,开开心心地上小学了;侄女也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高位截瘫的大伯哥和聋哑的叔父,在刘祖秋的悉心照料下,也被照顾得妥妥当当。邻居们对刘祖秋的坚强和能干,都打心底里感到敬佩:“她一个弱女子,能把这个家撑起来,真的太不容易了,换做我们一般人,还真做不到。”
刘祖秋用10多年真情守护和默默付出,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她始终坚信,只要一家人能紧紧地在一起,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她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我的女儿们能开开心心的,我们一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团团圆圆。”
编辑:曹家旬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