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20 06:34:36 编辑:魏檀 版权声明
“李白带我读唐诗”环节中,语文教师化身“诗仙李白”立于讲台。 学校供图
当“诗仙李白”身着古装“穿越”进西安校园,当李白笔下的“长安一片月”化作脚下可寻的“旅行路线”,一场场让唐诗“活”起来的文化体验活动,正在西安多所小学热闹上演。
孩子们跟着“李白”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循着诗圣足迹探“国破山河在”的沧桑,在互动游戏、情景演绎与文化讲座中解锁千年诗意,让唐诗探索之旅满是童趣与温度。
“李白带我读唐诗”
课堂上 诗仙“走”出课本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近日,长安区第十二小学的教室里,稚嫩却激昂的吟诵声此起彼伏,一场以“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为主题的唐诗教学活动热闹开启。“李白带我读唐诗”环节中,语文教师惠文佳身着宽袖长袍,衣袂翻飞间化身“诗仙李白”立于讲台,瞬间将孩子们带入盛唐氛围。
“大家知道‘桃花潭水深千尺’里,李白和汪伦是怎么相识的吗?”每当孩子们朗朗诵出一句诗,“李白”便顺势铺开背后的典故,把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变成了有画面、有情绪的故事。在“李白”的引领下,孩子们跟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声调里竟也有了几分豪迈,仿佛真的穿越千年,与李白并肩而行。
互动环节,“诗句接龙”“诗意猜猜看”等趣味游戏接连上演,让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我知道这句诗的意思!”“我还能背《静夜思》!”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
“梦回长安·经典诵读”现场,三年级学生化身“盛唐小诗人”,伴悠扬古乐亮嗓,唐诗流转间,让人恍然重返大唐盛世;“墨韵飘香·笔尖流淌古诗情”现场,学生手握毛笔书写心仪唐诗,笔尖落下的是汉字,也是对唐诗之美的诠释;“彩绘诗情·画中藏诗趣”现场,孩子们以画笔为媒,让唐诗场景入画,让每幅画都是“看得见的诗”。
“原来唐诗不是只能背的文字,还能念、能写、能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激动地分享着各自的感悟。当唐诗告别课本里枯燥的文字,成为可诵、可写、可画的鲜活载体,让孩子们在领略唐诗魅力的同时,也在心里种下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跟着李杜游河山”
画作里 走出跨越千年的“诗旅”
“原来唐诗里藏着这么多风景!”在西安长安万科城小学“诗从长安来”系列活动中,五年级学生化身“小旅人”,循着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句打卡河山,用画笔勾勒诗中地标,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唐诗之旅。
诗仙李白因享有“大唐第一旅行博主”的美誉,其诗句便成为孩子们追捧的“旅行指南”:从“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四川峨眉山,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江西庐山;从“相看两不厌”的安徽敬亭山,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再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重庆白帝城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湖北黄鹤楼,孩子们循着诗行,用画笔还原诗中风景,制作“李白旅行手账”,仔细标注每一站的旅程与诗句。
学生尚宇薇的《李白的诗和远方》,一口气绘出12处李白足迹,安徽敬亭山、重庆白帝城等跃然纸上;学生李瑾沙把目光聚焦家乡西安,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兴庆宫等融入画中,再现唐诗里的长安盛景。不止李白,杜甫、王维、杜牧等诗人的诗句也是孩子们的“向导”。学生张楚墨以长江为线,创作《长江上的唐诗》,串联起奉节、宜昌、武汉、芜湖、扬州等沿江诗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串联起诗人足迹,构成生动的“唐诗旅行路线图”。
“以前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只知道是句子,现在看着画,就像真的和李白一起坐船顺江而下!”学生杜雨璐的话道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场“诗旅”已让诗句从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风景,让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未来,学校将通过持续开展“诗从长安来”系列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富活力。
“李白在长安”
讲座中 读懂诗与城的深厚联结
“李白在长安时,曾写下‘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一诗句描写的是终南山翠微宫的景致……” 10月16日下午,著名作家、长安作协名誉主席王渊平走进长安区第十一小学,带来“唐诗里的长安”主题讲座第二期,以“李白在长安”为核心,为同学们揭开诗仙与古都的深厚联结,用考古新发现点燃大家对唐诗的兴趣。
“咱们西安又有新发现啦!长安区贾里村挖出了唐代宰相张九龄夫人董韶容的墓葬。”讲座一开场,王渊平抛出的重磅消息,瞬间吸引全场。随后,他聚焦李白,结合田野调查与史料考证,为同学们细数了李白在长安创作的《蜀道难》等佳作,用“山月随人归”的意境还原诗仙在终南山下的生活场景,让同学们看到课本外鲜活的李白。
讲完李白,王渊平还串联了王维、杜甫、杜牧等诗人与长安的故事。从“海内存知己”的豁达,到“国破山河在”的沉痛,再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繁华,句句唐诗都印证着长安作为唐诗核心发源地的地位。“咱们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藏着唐诗的温度。”王渊平鼓励同学们从身边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李白能写出‘山月随人归’,靠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王渊平分享道,挖掘诗人与长安的联结是为西安“唐诗之都”建设添砖加瓦,他更希望同学们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传承唐诗的浪漫与豪迈,用想象力为文字注入灵魂。
“我们学校地处少陵原畔、古樊川道中,紧临悠悠潏河水,远眺巍巍终南山,拥有着丰富的唐诗地标资源。”校长王擎说,近两年来,学校大力开展“城南诗韵”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带孩子读唐诗、背唐诗,还带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相关唐诗里提到的地标、地点,让孩子了解更多唐诗背后的故事,培育“人人读唐诗、人人爱西安”的良好氛围。
首席记者 程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