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大风影像】藏在秦岭北麓的元代建筑——化羊庙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0-23 16:58:15 编辑:方正 作者:陈团结 版权声明

  化羊庙始建于宋,坐南面北,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多次重修,原建筑自头天门始,倚山逐步上升,有头天门、戏楼、木牌楼、马山楼、钟鼓楼、东岳献殿、大方院、东岳正殿、菩萨院、献殿山门等,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拥有130余间庙宇建筑的宏大古建筑群,成为秦岭北麓一带具有影响力的道教中心之一。

  从西安市区出发沿西汉高速行驶到涝峪口下高速东行约13公里,来到鄠邑区化羊峪口,藏在终南深处的元代古刹——化羊庙,便到了眼前。化羊庙供奉道教尊神东岳大帝,故又称东岳庙、化羊宫、天齐庙等,2019年化羊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拐进村道,首先撞入眼帘的是三层飞檐的头天门,道光年间的木构历经风雨仍显巍峨,檐下雕画的游龙与花草虽褪去浓彩,曲线里的灵动依旧清晰可辨。石阶旁的野菊沾着晨露,与“终南第一游”的鎏金匾额相映,倒让这道家圣地多了几分野趣。

  穿过头天门,田野尽头的明代戏楼撞入视野。丹朱明柱支撑着双下垂钓式高台,台前九层石阶延伸出可容数千人的剧场,不难想象庙会时秦腔名角登台的盛况。庙里严师傅说,正月庙会的头场戏必唱《龙凤呈祥》吉祥喜庆,六月则要演《忠保国》,唯有商朝剧目是万万不能上演的——毕竟正殿供奉的东岳大帝黄飞虎,是封神榜上的殷商逆臣。

  二天门的石狮、石羊等石兽已风化得轮廓模糊,却仍忠诚地守在门前。穿过绘有城隍画像的通道,西侧高台上的药王殿透着特别的意趣:这里除了药王孙思邈的塑像,还有岐伯、华佗、张仲景等十位名医的雕像,殿内石碑上的《历代名医谱》,将医道与仙道在此悄然融合。不远处的藏秀亭里,“陕西省立户县师范学校旧二天门址”的石碑静静矗立,“点燃智慧火”的楹联,诉说着这座古刹近代曾承载的育人使命。

  拾级而上,几株古柏枝繁叶茂,化羊庙的东岳献殿在浓荫中显露真容。东岳献殿是陕西省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木构建筑之一,也是西安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落,现存古建筑五座,以东岳献殿为主,有庙宇49间。沿山自下而上依次为东岳山门三间,门内路东戏楼三间,山腰菩萨山门三间,山门内十方院的正殿——东岳献殿五间及献殿前东侧的金刚殿五间。东岳献殿面宽五间六楹,单檐式庑殿顶,面宽17.1米,进深6米,建筑面积102.6平方米。

  这座建筑藏着太多惊喜:单檐庑殿顶的捏花琉璃脊在阳光下流转,檐下两跳五踩的斗拱硕大疏朗,梁架用自然弯曲的圆木搭建,驼峰与叉手的衔接严丝合缝,彻上明造的构架让每一处榫卯都毫无遮掩。阳光透过格扇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殿内残存的古朴彩画虽已褪色,却仍能辨认出云纹的舒展。殿前的元代石碑字迹斑驳,明景泰三年的重修碑记清晰可辨,八次修葺的印记,都刻在了石碑的纹理里。

  绕到献殿后方,一条隐秘古道通向峪口深处。站在望乡亭远眺,东有鸡头山如冠,西有牛首山似卧,南望秦岭重峦如黛,北眺秦川沃野无边。传说中东岳神令河水改道、遣石狮守护的故事,仿佛就藏在这山水相依的里,明代王九思笔下 “吾户山水之胜,兹地为最”的赞誉耳畔回响。

  化羊庙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如“东岳神治水”“点石化羊”等。“东岳神治水”说的是化羊河的龙君常兴妖施法,使河水泛滥,东岳神得知后下令河水改道,并遣石狮守护,百姓为感激东岳神,便在峪口河岸修建了东岳祠,即化羊庙。“点石化羊”则是说,一穷苦孩子给富家牧羊,羊群里的数十只羊被野兽吃掉,孩童眼看着回去无法交差、痛哭流涕,感动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现身,化石为羊,解了牧童燃眉之急。

  化羊庙与皇家的渊源,相传北宋宋真宗赵恒因无子嗣,经大臣杨砺举荐,前往化羊庙祭拜东岳天齐圣帝,后来其妃嫔诞下皇子,宋真宗亲赐“东岳天齐仁圣帝”万岁牌匾,并拨款修缮扩建庙宇,这使化羊庙的规模增大,也使其在道教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也因皇家的加持而声名远扬,如今庙里还存有这块牌匾,原牌匾已经残缺,后来又修复重制一块,修复的牌匾两边还加了双龙纹饰,如今两块牌匾立在大殿内的东西两侧。

  临近正午,山风渐暖,坐在献殿的石阶上歇脚,看阳光在斗拱间游走,听扫地者聊起庙会时的热闹——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和六月初十日起,举行两次古会,每次十天左右。届时游客和善男信女云集庙区,高峰期每天达万人。

  看来,这座历经七百年风雨的古刹,既有元代木构的庄重,又有民俗烟火的温热,正如秦岭的峪口,藏着时光最本真的模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