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0-31 07:37:19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这份所谓的“保单”其实是一份“汽车安全服务商业电子服务单”
市民反映:
“投保时明明买的是全险,出了事故却被层层压价。维修费从6万元压到2.7万元,后来还被‘保险公司’砍到1.75万元?”一次今年8月发生的追尾事故,让李先生陷入了一场跨度两个多月的理赔拉锯战。更奇怪的是,他买的“保险”,居然根本不是保险。
记者调查:
2024年8月,李先生的微信收到了一个推销车险的好友申请,添加后,对方向他推销“太保保险”推出的“车险”,推销人员表示“与正规保险没有区别且价格便宜”。“我是2023年买的奔驰电车,正常保险费9000元左右。”面对3595.96元的优惠价格,李先生未曾多想便完成了支付。这份看似划算的交易却在一年后让他尝尽苦头。今年8月14日,李先生驾驶车辆追尾了一辆雪佛兰汽车。交警到场后认定李先生负全责。
理赔拉锯
理赔员称“就你事儿多”
事故发生后,李先生第一时间联系了“保险公司”客服,一名理赔专员添加其微信对接理赔事宜。可沟通从一开始就不顺畅。“4S店的修车报价是6万元,理赔员看了我发的现场照片后,明确表示不能在4S店维修,说4S店报价太贵,只能去他们指定的修理厂。”李先生表示,由于他是一辆电车,不在4S店修会影响“三电质保”。让他难以接受的是理赔员的态度。“你要处理就处理,就你事儿多,帮你找修理厂还这么多事。”对方在微信中如此回复。
无奈之下,李先生在8月底同意将车送到理赔专员指定的一家位于灞桥区的修理厂,修车报价2.7万元。然而,保险公司最初提出可以赔付1.7万元,剩下1万元需李先生自掏腰包。李先生联系当初卖“保险”的销售人员时,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删除。
“9月19日,理赔员回复只能赔8000元,还附加了一个条件,我必须第二年继续购买他们的‘保险’,才能拿到这8000元赔款。”李先生说。
他对“保险公司”的提议非常不满,10月29日,李先生前往修理厂取车时再次联系了理赔专员。这次对方改口称可以赔付1.3万元,李先生说,他告诉理赔员,如果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他将向相关部门投诉并寻求媒体帮助。
10月30日,记者联系理赔专员,对方表示已打给修车厂17500元。但当记者问到“修车具体花了多少钱,李先生自己是否还要再掏钱”时,保险理赔员称“不清楚,这17500元就是全部理赔金额”。而对于李先生所追尾车辆的2000元维修费,理赔员则表示“还在走流程”。
李先生说,最终修理厂将修车报价降到23500元,“保险公司”表示承担17500元,我个人承担6000元。“我已经妥协不去4S店修了,修车钱‘保险公司’应该全部理赔。”李先生对于这个结果并不认可,他表示自己会继续维权。
真相大白
这份“保单”不是保险是“统筹”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后来在网上查询才恍然大悟,他购买的这份所谓“保险”,实际上是一种“车辆安全统筹”,并非正规商业保险。
记者看到李先生提供的所谓“保单”,其实是一份“汽车安全服务商业电子服务单”。上面没有“被保险人”和“被保险机动车”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被服务人”和“服务车辆”这一称谓,没有“保险费”和“保险期”,而是“服务费”和“服务费期限”。
而这份服务单上的公章显示该公司为“福建太保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也就是说,这并非是一家正规的保险公司。该公司出售的也并非正规车辆“保险”,而只是车辆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李先生购买的并非正规保险公司的车险,而是近年来频频引发纠纷的“交通安全统筹”产品。
这类“统筹”产品与正规保险公司的车险存在本质区别。正规保险公司受《保险法》严格监管,需缴存保证金、提取责任准备金,即便出现经营风险,还有保险保障基金托底。而统筹机构未取得保险经营许可,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管辖,资金管理缺乏透明度,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出现集中理赔便可能陷入“无钱可赔”的境地。
在保障效力上,两者差距更为明显。正规车险保单经监管审批备案,保险公司必须按约定履行理赔义务,纠纷可通过监管投诉、仲裁等便捷途径解决。
律师说法
统筹合同本质是“互助协议”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霄峰律师表示,车辆安全统筹最初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内部互助行为,参与车辆缴纳统筹费用,形成统筹资金来为车辆提供保障。不受保险部门监管也不是保险合同,对方公司是普通的民营企业。
因此,统筹合同本质是“互助协议”,仅受《民法典》约束,若机构失联或拒绝赔付,投保人需通过民事诉讼维权,面临举证难、周期长等问题。此次李先生遭遇销售拉黑、理赔金额随意变动等情况,正是统筹机构缺乏监管约束的典型表现。
今年7月,交通运输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指出交通安全统筹是以交通运输企业为发起主体,面向企业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交通安全统筹。
消费提示
如何识别“统筹”陷阱
刘霄峰律师表示,车主维权应当保存好证据,优先与统筹机构协商,若协商无果,可依据《民法典》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统筹机构按实际损失足额赔付。若发现统筹机构存在虚假宣传为“保险”的情况,可同步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其违规行为。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几点辨别正规保险与车辆统筹:
正规保险公司的保单左上角标注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制”字样,而统筹单据上“保险”相关描述往往被替换为“保障”“服务”等词语。
同时,消费者应确认公司资质,保险公司必须“持牌上岗”,可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查询。付款时,正规保险公司一般采取线上电子支付,对方账户应是公司账户,需警惕任何要求向个人账户或无车险经营资质机构转账的行为。
《钟楼下》在此提醒车主,投保时务必擦亮双眼,远离“统筹保险”陷阱,选择正规车险保障权益。对于已经购买车辆统筹的消费者,应尽快联系正规保险公司,为爱车投保合法有效的车辆保险。
文/记者 袁玥 图/受访者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