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个别负面事件的曝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制造健康焦虑
诱导增加不必要的检查项目
有消费者反映,一些商业体检机构会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模糊套餐内容,引导消费者增加检查项目。
前段时间,广东惠州市民刘先生带家里老人去体检。在前期的电话预约环节,他选择了1268元的老年体检套餐,客服介绍该套餐“全面筛查,性价比高,适合居家老人的健康管理”。
“到了现场我发现情况不对,推销员一直对着老人介绍其他体检项目。老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听到对方介绍每年肝癌、肺癌死亡率之类的话,就决定临时加项目。”刘先生告诉记者,最终他们加了肝癌、肺癌风险评估,阿尔茨海默病检测等项目,总费用超过3000元。
“看起来,体检机构没有强制搭售,增加项目属客户自愿选择,也都是明码标价,但他们通过片面信息增加老人焦虑的方式令人感到不适。陪老人体检的子女一般都是孝顺的,很少会当场拒绝。”刘先生表示。
同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名网友留言:“我为婆婆购买了593元的体检套餐。去抽血时,婆婆被护士误导,又加了562.8元的检查项目。”让这名网友无法接受的是,增加的项目是他们不需要的。“但护士说体检就讲究全面,医生要根据身体的综合指标判断,只检测个别项目达不到体检效果,婆婆听后连连点头。”
除了为追求所谓的全面而做不需要的检查,还有一些项目价格高,筛查价值也因人而异。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内科主任章谙鸣接诊过一位患者,由于迷信所谓的“高端基因筛查”而忽略了基础的肠镜检查,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体内的早期肠癌病灶。而这类“高端基因筛查”,价格动辄上万元。
“部分体检机构利用大众对疑难病症的恐惧,大力推广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等高价检测。这些项目对普通人群的筛查价值有限。”章谙鸣介绍,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不推荐将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癌症筛查手段。《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也强调,无特殊风险因素的健康人群无需频繁进行此类检查。
商业体检出现漏诊误诊
准确度遭质疑
“我在上海市一家体检机构体检,B超未查出肾囊肿,一个多月后因腰疼去上海中山医院查出右肾囊肿1.2厘米。如果我没第二次去医院检查,后果不堪设想。”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一名网友投诉说,“这让我对此机构检查结果极其不信任。要求退款时,对方态度极恶劣,不承认他们的检查失误。”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公开了一起因体检漏诊引发的纠纷案:某公司员工陈某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由某门诊公司提供胸部CT检查服务,结果显示双肺“未见异常”。两年后,陈某再次到该机构体检时,CT检查提示左上肺存在实性结节灶,建议随访复查,随后确诊为左上肺低分化腺癌ⅢA期(晚期)。陈某因此诉诸法庭,最终法院审理认为,某门诊公司对陈某进行影像检查时存在漏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些商业体检机构医疗资质欠缺
体检报告解读敷衍
盘点消费者对体检机构的疑虑,除了检查项目与结果可信度外,还涉及部分商业体检机构在人员资质、设备维护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欠缺。《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体检机构至少有2名内科或外科副高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0名注册护士,但实践中不少体检机构达不到这一标准。
设备老化同样值得警惕。2023年8月,浙江宁波市场监管部门查出一家体检中心使用本该报废的血沉仪,该设备超期服役期间已进行5200余人次检测。
一些体检机构还存在体检报告解读敷衍现象。郑州市民崔先生前往本地一家商业体检中心,“体检完后,厚厚的检查报告,标着上上下下的箭头,一般人哪看得明白?负责解读的医生说有些指标不好,要来定期复查。当我问平时如何养护,他只回答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还顺便推销起了保健品。”崔先生说。
《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健康体检旨在准确评估个体健康状况、早期识别疾病风险因素和潜在健康隐患。而当前不少体检服务仍停留在“一次性交易”上,即最终只提供一份检测结果报告,忽视个体化的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也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报告解读本应是体检流程的重要一环,如此敷衍了事,无法帮助我们真实了解自身健康情况,使体检的效果大打折扣。”崔先生表示。
>>专家建议
强化执业监管
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
“为了增加营业额,营销对于商业机构而言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认为,商业体检机构须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向客户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体检信息,不得虚假宣传或误导客户;在宣传内容上,突出体检服务的专业性、准确性,避免使用夸大、误导性的语言;如实告知客户体检项目的风险和局限性,让客户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
针对现行健康体检管理相关法规尚需完善的问题,邓勇建议尽快修订细化行业条文,明确体检机构的责任、义务及违规处罚标准,为主管部门监管与消费者维权提供清晰依据,以较好解决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诱导消费、过度检查等问题。
“强化执业监督管理很有必要。”邓勇建议,卫健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不定期对体检机构进行抽检,严肃处理伪造从业人员资质、夸大宣传等违规行为;还应建立健全投诉处理平台,简化消费者维权流程。
对于消费者普遍反映的漏诊误诊问题,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体检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马学华认为,体检机构减少漏诊误诊现象、提升报告准确性的核心在于构建“技术-人员-流程-管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全链条风险控制。
构建制度保障的同时,售后服务质量也要跟上。马学华表示,体检报告解读需以受检者为中心,通过内容标准化、形式可视化、服务个性化实现精准沟通。当受检者体检指标出现问题时,可按照指标风险等级,通过体检报告上的文字以及发短信、打电话等方式,结合专业解读等服务,及时提醒体检者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据人民日报
编辑:唐港
相关热词搜索: 商业体检
上一篇:常年不住为啥交暖气费?华商报开通五大渠道助温暖过冬 下一篇:被“成功”男士诱导投资 两女代理千里迢迢来西安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