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在西安联合举办首场“时令节气与健康陕西”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立冬”节气的健康养生与疾病预防。发布会邀请了省内多家医疗机构的权威专家,就冬季老年人防护、传染病区分与应对、中医体质进补、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等公众关切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立冬养生重“藏”
老年人需防寒护心脑
11月7日将迎来立冬节气。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三科主任医师李锐介绍说,冬季寒气凝滞收引,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是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他建议老年人:一注重防寒保暖,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手套,清晨起床动作宜缓,适应温差;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温18-22℃、湿度50%-60%;三坚持适度锻炼与合理饮食,选择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四遵医嘱服药并加强监测,不可自行调整降压降糖药剂量,出现头晕、胸痛、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
科学区分流感与感冒
早期干预是关键
针对冬季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邱琳详细解析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急、重、全身”,如高热(38℃以上)、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传染性强且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以上呼吸道局部症状为主,多可自愈。她强调,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早就医,在48小时内遵医嘱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并做好居家隔离、佩戴口罩、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9月至次年3月均可接种。
陕西省中医医院脾胃病二科主任医师闻新丽则从中医角度讲解了普通感冒的寒热分型:风寒感冒表现为流清涕、头紧痛、无汗,宜用风寒感冒颗粒等辛温解表药;风热感冒表现为流黄涕、咽喉痛、口渴,宜用银翘解毒颗粒等辛凉解表药。她提醒切勿滥用清热药,平时可通过艾灸足三里、按摩迎香穴等简单方法预防感冒。
冬季传染病多样
预防牢记“五要”
邱琳表示,冬季还需重点防范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以及手足口病、病毒性胃肠炎等肠道传染病。其核心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五要”:要接种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手足口病疫苗);要勤洗手;要多通风;要讲卫生(咳嗽遮口鼻、食物煮熟);要少聚集。对于幼儿及学生,家长和学校需协同做好健康监测、环境消毒和病例隔离管理。
体质进补需辨证
冬季运动宜缓暖
针对冬季进补习俗,闻新丽强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需先辨明体质:气虚者易疲劳,宜食黄芪炖鸡、山药粥;血虚者面色苍白,宜食红枣黑米粥、当归乌鸡汤;阳虚者畏寒肢冷,宜食当归生姜羊肉汤;阴虚者口干咽燥,宜食银耳南瓜、沙参玉竹老鸭汤。她特别提醒,滋腻补品易碍消化,感冒发热时应暂停进补,且需结合地域特点调整(如陕北温补、陕南加祛湿食材)。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崔巍就冬季运动建议:宜选择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八段锦),避免晨起寒冷时段,最佳锻炼时间为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运动前充分热身,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保暖,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但仍能交谈为宜。年轻人可进行跳绳等训练,但需循序渐进。
关注认知健康
优化饮食结构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李锐表示,早期信号包括近期记忆减退、原本熟悉事务操作困难、语言表达障碍、性格情绪改变等。早防早治至关重要,可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社交活动、控制慢病及佩戴助听器等方式降低风险。
结合陕西饮食偏高碳水特点,崔巍提出健康调整建议:控总量,主食每餐约一拳头大小;调结构,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例;改习惯,早餐吃好、晚餐吃少,调整进餐顺序(先汤菜后主食);因地施策,关中用杂粮替代部分白面,陕北控制红肉摄入,陕南米饭中加杂粮。保持清淡口味,少油少盐,实现“会吃巧吃”。
省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助理李小楠表示,该系列发布会将持续结合时令节气与卫生健康日,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助力群众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萌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