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争耀)泾阳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共出土粟、黍、普通小麦等5种农作物;研究表明,仰韶晚期当地居民主要种植粟和黍,东周时期引进小麦和大麻以丰富作物选择;东周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存在向东扩张的趋势,结合东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推测秦人东进的战争行为可能是该时期小麦东扩的一大助力……近日,最新一期《农业考古》刊发《陕西省泾阳县南窑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一文,介绍了该遗址在植物考古方面的新发现。
南窑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崇文镇南窑村,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工程,2022年3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南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勘探和发掘结果显示,南窑遗址现存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较为丰富,包括新石器时代和东周时期的遗存。与此同时,考古人员采用水桶浮选法对从遗址上采集的51份土样进行了浮选,浮选样品阴干后被送至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和分析。从中鉴定出9科21属22种共6036粒炭化植物种子,有39粒因形态特征不明显,或因炭化过甚失去特征部位而无法进行种属鉴定。
根据植物的自身特性、功用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紧密程度,考古专家将南窑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分为农作物遗存和非农作物遗存两个大类。其中,农作物遗存5种,分别是粟、黍、普通小麦、大豆和大麻,共计3487粒;非农作物遗存2510粒,多数为狗尾草、猪毛菜等杂草。
南窑遗址仰韶晚期出土的农作物仅粟、黍和大豆三类。东周时期,粟在农作物中的占比较仰韶晚期有所下降,但出土概率仍保持在83.3%;黍仅发现1粒,其占农作物百分比和出土概率较前期均大幅下滑;新增小麦和大麻,小麦在农作物中的占比近40%。总体而言,南窑遗址东周时期的农作物结构与仰韶晚期一样,也属于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体系,但这一时期小麦已经替代黍,成为继粟之后对南窑遗址居民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农作物。
考古专家对陇东、关中、中原和海岱地区东周时期经过系统浮选的遗址,进行了占农作物百分比和出土概率两类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东周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存在着向东扩张的趋势。“结合东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推测秦人东进的战争行为可能是该时期小麦东扩的一大助力。”考古专家称,甘肃地区作为秦人的西起之地,自青铜时代早期起就已经形成了种植小麦的农业传统。西周初年,成王平“三监之乱”,杀秦人先祖飞廉,并将部分“商奄之民”西迁至今甘肃天水一带以“御戎”。此后整个西周一代,秦人都主要在甘肃东部活动,其北、西、南三面与寺洼文化相邻。在与戎人或平和或冲突的频繁交流中,小麦逐渐成为秦人的重要农作物。至春秋早期秦武公时,秦人开始翻越陇山经略关中,到春秋早中期之际,秦人逐渐占据了关中的大部分区域。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流感逐渐进入高发期 医生提醒:疫苗接种抓住“黄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