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孩子张口闭口都是网络热梗 医生从心理视角解读

综合新闻 西安晚报 2025-11-12 08:02:08
A1 A2 A3

  “包的”“夺笋呐”“笑鼠了”……如今的孩子张口闭口都是网络热梗,家长们一边听不懂“暗号”,一边焦虑:这些碎片化的词汇会不会拉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带着家长们的普遍困惑,11月11日,记者专访了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王莹,从心理视角解读孩子“玩梗”背后的原因。

  孩子玩梗不是“不学好”

  “孩子热衷网络梗,本质是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投射。”王莹说,她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青少年使用网络梗的行为背后藏着三层诉求。

  首先是圈层认同的“社交密码”。青少年时期的核心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网络梗就是他们融入同伴群体的“入场券”。当孩子说出一个热梗能得到同学的会心一笑,本质上是在确认“我属于这个集体”,这种归属感对他们的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是情绪表达的“快捷方式”。青少年情绪丰富但语言表达能力尚在发育,“破防了”能传递触动,“emo”可表达失落,比冗长的解释更高效,还能降低表达情绪的心理负担。

  最后是压力释放的“柔性出口”。面对学业竞争和成长烦恼,孩子用“内卷”“躺平”等梗自嘲,并非真的消极放弃,而是用戏谑方式消解沉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任不管。”王莹强调,家长的焦虑有其合理性。孩子过度依赖网络梗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可能会丧失用精准词汇描述感受的能力,而部分低俗、暴力的“烂梗”还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

  实用引导法做孩子的“解码者”

  面对孩子的“梗文化”,王莹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好奇提问,而非评判指责。当孩子说网络梗时,别脱口而出“这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不妨换个语气:“这个词听起来好有意思,是你们最近流行的吗?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王莹解释,真诚的提问既能让家长了解“梗”的语境,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关注而非排斥,为后续引导打下基础。

  约定边界,明确使用场景。“网络梗不是洪水猛兽,但要分场合使用。”王莹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语言规则:非正式场景如家庭闲聊、和同学微信聊天,可适度用梗;但正式场景如作业、考试、课堂发言、拜见长辈,必须使用规范语言。

  丰富土壤,摆脱“梗依赖”。要让孩子不局限于网络梗,关键是提供更丰富的语言素材。王莹建议家长可每天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读散文、儿童文学经典,读到优美段落时一起讨论,也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用文字记录情绪,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筛选甄别,远离“烂梗”危害。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梗,家长要帮孩子建立甄别能力。王莹提醒,若发现孩子使用带有歧视、低俗、暴力色彩的梗,要及时介入。同时,家长要做好示范,日常交流中多用规范、文明、生动的语言,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不必害怕网络梗,它反而能成为了解孩子内心的窗口。”王莹最后强调,当孩子说“内卷好累”时,别急着批评“你不够努力”,不妨追问“是不是最近学习压力太大了?”当孩子说“我是显眼包”时,可回应“敢于表现自己也很可爱呀”。读懂“梗”背后的情绪和需求,用理解替代对立,用引导替代禁止,才能让网络梗成为亲子沟通的“黏合剂”,而非代际隔阂的“导火索”。

  首席记者 马相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全省开通“已故人员银行卡账户线索跨行查询”服务 下一篇:西工大团队攻克核心难题 有机发光晶体管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