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汉中新闻 > 正文

汉中成陕西首个迎来春秋假城市 这个假期有何不同?

汉中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25-11-14 06:42:30
A1 A2 A3

  伴随着今年以来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更大范围推开,在这个11月里,汉中中小学生们将迎来一个特殊的假期——为期3天的秋假。这意味着,汉中成为陕西首个正式推行中小学春秋假的城市。

  汉中中小学生们“喜提”5天“小长假”

  近日,汉中市教育局、汉中市人社局、汉中市商务局、汉中市文旅局四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和幼儿园增设各3天的春秋假,其中,九年级只放秋假,不放春假。

  对于这一新增假期的时间安排,通知明确要求“与法定节假日、双休日等相衔接”。原则上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秋假安排在11月中旬,2025年秋假安排在11月17日至19日。这意味着,在这个11月里,双休日加上3天秋假,汉中中小学生们“喜提”5天“小长假”。

  春秋假,顾名思义,就是分别设置在春季和秋季的假期。之所以设置春秋假,绝不是一时兴起为了凑足“季季有假期”,而是承载着诸多宏大期许与意义。文件从三个方面作出阐释:第一,有效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家长可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研学旅行,增长知识见识,增进亲子交流沟通,促进家庭情感培养。第二,学生可利用春秋假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到科普场馆开展探究学习、随家长开展劳动体验等,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假期带来的集中出行需求,可有效拉动文旅、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为了让由教育、人社、商务、文旅四部门联动促成的3天假期能够实现“多赢效应”,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县及相关单位“建立协同机制,及时出台支持配套政策举措”。

  各级教育部门需要做好“规范教学管理”。比如,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不得在假期前后集中补课或调休;放假期间,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布置实践类作业。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严禁春秋假期间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学科类培训。

  各级文旅部门,在春秋假期间要引导各类博物馆、旅游景区开发适合学生的旅游、研学产品,推出门票减免等优惠措施。各级商务部门要引导商场、酒店等营业场所丰富假期消费供给,发放“春秋假消费券”、推出“春秋假学生优惠套餐”等。

  各级人社部门,是要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弹性休假等人性化举措,将职工带薪休假与中小学春秋假安排相衔接。在春秋假期间,优先满足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调休、补休,方便家庭出行。

  此外,对于春秋假期间确实无法陪同孩子的家庭,各县区、各学校要提供托管服务,开放自习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科技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严禁学校在春秋假期间以开放自习场所等名义或利用托管服务违规补课、上文化课。

  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这个新假期背离了初衷而成为一个“假假期”。

  公开信息显示,为迎接首个秋假,兴汉胜境、龙头山景区、张骞墓景区、青木川景区、张良庙等汉中市内多个景区发布了旅游优惠政策,部分景区甚至面向所有游客推出了免门票福利。

  为啥还要放春秋假?

  近两个月以来,多年“推而不动”的春秋假终于显现出了遍地开花之势,汉中,是其中之一。

  要说起来,春秋假,并非新鲜事物,上世纪农村中小学的“农忙假”,就是春秋假最质朴的雏形,在双休制度的全面推行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4年3月,杭州在全国率先试点中小学春秋假,决定在每学年总教学时间不变前提下,将一学年两学期两假期改为一学年两学期四假期,实行春假、暑假、秋假和寒假。起初春秋假长达一周左右,2011年起缩减为3天左右,并且一般结合“五一”和“十一”假期安排。

  在局部试点试验中,春秋假渐渐超越了教育范畴,而与旅游休闲产业搭上了线。《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明确写道: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不过,2014年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表述又稍有调整,变成了“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在这里只字未提“秋假”,但春假实际上也没有“按有关规定”落地开花。

  2019年,教育部表示“由于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从近些年探索情况看,大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均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春秋假,还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评估”。

  春秋假距离全面推广还需多少个“春秋”?没有清晰的答案。

  转折点来了!2021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新政”启动,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便写进了今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前不久,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又再提春秋假——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春秋假的消费潜力有多大?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杨宜勇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春秋假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果受政策配套、收入预期与市场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从短期(1—2年)看,春秋假可以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4%—0.6%的增量;而从长期(3—5年)看,若政策配套完善,每年可新增消费约5000亿—8000亿元,这一增量贡献可提升至约1%—1.66%。

  接力推动之下,“有条件的地方”越来越多,春秋假试点的名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拉长。随着《绍兴市教育局等十四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10月初正式印发,浙江11个设区市已全部出台相关文件,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该制度的省份。11月初又传出四川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四川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通知。

  不是一张简单的放假通知

  而是一张考卷

  从已推行的地方看,普遍选择了4月和11月,并刻意与“双休日”衔接形成一个5天的“小长假”。与传统的寒暑假一般是由教育部门发文通知不同,春秋假还需要同时加上人社、商务、文旅等多个部门,假期时间虽然不长,动用的行政力量却很大。

  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假期怎么放、课怎么调、家长顾虑怎么解……这些一直以来困扰春秋假推行的诸多众口难调的“卡点”需要合力打通。比如,教育部门负责给孩子放假以及为那些无法享受假期出行的孩子提供兜底服务,人社部门负责给学生家长最大化落实带薪休假,商务和文旅部门负责丰富高质量的消费供给。

  所以,这不是一张简单的放假通知,而是一张考卷,考的是各部门能否协同完成这一重任。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满足不同家庭需求,今年首次试点春秋假的广东佛山足足拿出了3种方案让家长选择:一是学校统一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让假期成为孩子拓宽视野、实践学习的平台;二是家长自主安排带娃旅游;三是不参加学校校外研学、家长也没空带娃的,提供校内托管。

  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中小学春秋假大多数是由市级层面具体统一调度安排,浙江则比较特殊。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中小学春秋假不仅有十余个部门联合保障推行,且尊重区域差异和学段差异,由各市、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弹性安排方案”。浙江省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安排在11月12日至14日,浙江衢州是11月19日至21日。而杭州、金华、台州、丽水等市则由下辖区县制定具体放假方案。比如,杭州市今年秋假,富阳区定在了9月28日至30日,德清县则是11月12日至14日。

  有些地方,还明确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比如,成都就允许“各学校也可根据实际,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基础上,自行确定放假时间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还比如,广州在《2025-2026学年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历》中只是“鼓励有条件的区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关安排请于当学期开学前报市教育局备案”,据媒体10月中旬报道,只有7所学校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省发出春秋假通知之后,省内热门旅游城市飞机票、门票的预订大幅增长,这说明设置春秋假,确有必要,与此同时,在“问政四川”平台上,不乏对于旅行成本上升而建议错峰放假的吐槽,也有一些被新假期搞得措手不及、手忙脚乱的家长留言呼吁完善配套措施。

  几家欢喜几家愁,春秋假还需要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不少地方就强调建立意见建议反馈机制,每学期要开展1次实施效果评估,及时协调解决春秋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春秋假是“双减新政”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也是撬动假期经济提振消费的新引擎,要真正发挥出“教育+消费”的双重作用,离不开相关各方给力的配套与协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绝非简单的“假期增设”,而是教育理念、消费模式与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世界的窗口,更为家庭消费、区域经济与国家战略注入新动能。这场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政策设计者能否在“减负”与“增效”、“规范”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消费升级的双赢。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刘立春 杨鹏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汉中四部门印发《通知》 正式实施春秋假制度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