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华商报迎来出版10000期。
几十年来,华商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办报宗旨,为市民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重大报道不缺席,民生关怀充满温情,监督调查一追到底维护公平正义,用滴水之力抒写时代情怀,不改初心持续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媒体担当,不断夯实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今天,我们选取部分报道,记录足迹,也为再出发注入力量。

●每年的全国两会、陕西省两会、西安市两会报道,华商报从不缺席。
2024年2月的西安两会,华商报以春为主旋律,“长安,春来,春又来”的主题既代表了希望,又代表了温暖。特意选择秦岭、城墙、大唐不夜城、西工大为国铸剑雕塑等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为背景,配以诗画,不仅寓意深刻,使画面意境别具一格,还提升了版面及内容的厚度。记者采访90后群体,从年轻人的角度讲述他们在过去一年的收获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将大事件落实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提升了版面亲和度。
2025年1月的陕西两会,通过文字、图表、手绘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提炼重点、层次分明,方便阅读,形式活泼。视觉醒目大气,绘画精良,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022年,《华商报》短视频专题报道《秦岭地心里的青春》,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华商报推出手绘“八连版”特刊,以“陕西这十年”为主题,图文并茂呈现了一幅壮美的“千里江山图”,展现了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也彰显出陕西干部群众踔厉奋发新时代、勇毅前行新征程的精气神,提升了吸引力和审美价值、收藏价值、历史价值,提升了传播的高度、内容的深度、报道的温度、媒体的美誉度和传播力。
●2023年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华商报高度重视峰会报道,充分发挥都市报和新媒体传播优势,采用多种形式报道和宣传峰会,先后推出手绘八连版《中国中亚峰会开启合作新时代》特色创意版面,推出系列策划报道“中亚五国在西安的打开方式”,制作发布峰会相关文图、视频、长图、海报等新媒体内容800余篇,阅读量共计6800万+。这些报道一方面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和中亚五国亲密友好、团结互信的氛围,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此次峰会在西安举行的特殊历史意义,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往来续写历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谱写新章。
●2023年10月,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华商报于10月17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推出八连版“大道同行”特刊。特刊主题立意深远,气势磅礴,分别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陕西汇通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共建“一带一路”10年辉煌成就,内容精彩纷呈。通过手绘共建国家特色地标,展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版面大气恢宏,有力度,有情怀,传播度高。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对于文物大省的陕西来说,尤其值得来一点“仪式感”。华商报跳脱以往庄重理性着力推介镇馆之宝的思路和关注点,我们另辟蹊径,不局限于顺序与文物“流量”,策划了一场有趣的“博物馆奇幻日”之旅。
手绘地图采用“藏宝图”的概念与玩法——两部分组合,完整图出现。除了封面和手绘地图外,文物板块合并组合确定为5大块:礼制——礼器、食器;国潮——首饰、服饰、发型;绝活——舞蹈、乐器、杂技;生活——家具、工具、表情包文物;诗宠——神兽、自然界动物。同时,通过漫画的形式让让文物“活”起来,并与生活日常关联起来,拉近文物的距离感。又增加趣味性,将报纸玩出花样,手把手教大家折叠“八张屏”。整体形式立体、丰富、创新、实用,互动性强。
●2024年9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华商报组织30余支队伍在三秦大地唱响《歌唱祖国》,同时报纸推出八连版特刊报道“75年75个瞬间”,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的巨大变化,活动和报道有创意、有气势、有影响,获得了广泛好评。
特刊以手绘长卷的形式,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陕西省以及西安市的变化和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查阅史料,认真梳理,精心布局,按时间顺序选取重要节点或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通过漫画形式进行再现,75个精彩瞬间浓缩了本地75年沧桑巨变,每一笔都蕴含着时代的脉动,每一线都勾勒出梦想的轨迹,每一幅画都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希望的无限憧憬。绘画制作精良,版面恢弘大气,在国内独树一帜。
●2025年4月29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百年的重要节点,华商报精心策划推出八连版重磅专题报道《陕西工人有力量》,以专业视角与创新表达,致敬中国工运百年峥嵘岁月。版面布局“百年工运大事记”“陕西劳模故事”“老照片展示”三大板块,梳理出百年工运脉络,选取代表性事件,挖掘陕西元素,精选承载时代记忆的珍贵老照片,创作出20余幅独具华商特色的手绘插画,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视觉冲击力,获得各方好评。
●2025年8-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自8月8日起推出“盛世中国如你所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专题报道,主题鲜明、内容精良、制作精心、亮点多多。
前期抗战系列报道,共推出12期,设置了经典里的历史回响、抗战文物的无声讲述、陕西抗战的历史记忆三大板块,从不同维度发力,通过多层次、多样性的内容挖掘,让专题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9月3日推出九三大阅兵8连版特刊《伟大胜利伟大精神》,以全景式报道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助力读者深度理解阅兵背后的时代意义与精神内涵。特刊兼顾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收藏性四大特质,形成多层级阅读体验,既为读者当天观赏阅兵提供实用借鉴与参考,也具备长期留存价值。不仅成功为读者打造了一场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阅兵知识盛宴,更充分发挥了媒体记录时代变迁、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递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社论
万里挑一 做最好的合伙人 日行万里
《华商报》10000期时代宣言
万,于计数之外,常象征着浩如烟海、难以计数的庞大数量。
10000,这个数字,的确多到难以用指尖细数。
有幸陪伴读者10000个日夜,并且依旧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与支持,这实属难能可贵。这背后蕴含着多少宽宥、理解、期待!
在这悠悠10000个日夜中,几代华商人啜菽饮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为了为读者呈上“每天第一眼”的精彩;只为了坚守初心,“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只为了践行使命,为政府分忧、为生民立命、为丑恶行鞭笞、为美善集广赞。当听到被赞誉为“人民的记者”时,我们不禁热泪盈眶;当遭到批评,被指责“要你何用”时,我们寝食难安。回首这难以尽数的漫长岁月,我们绝非画脂镂冰、空谈无补,也没有寄生于伟大的时代而窃位素餐,百姓的事重如泰山,哪怕只是“日行一善”,也已万件。当然,这并非是值得炫耀的荣耀,而是党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与使命,是我们能够被大家深深爱着的担当与能力。
10000个晨昏交替,如星辰与霓虹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接力、守望相助;10000次笔墨纵横,似真相与良知在岁月的舞台上激昂共鸣、奏响华章;10000回脚步丈量,若城市与时代在历史的画卷中深情对话、携手前行。
今天,《华商报》迎来了10000期这一意义非凡的节点,不妨回首凝望——
10000个日夜,恰似春风化雨的温柔耕耘。从“一元关爱计划”的温暖行动中,我们清晰看见孤寡老人接过热饭时眼角闪烁的晶莹泪光,那泪光里满是被尊重的尊严和对人间温情的感恩;从“爱心车厢”的贴心服务里,我们真切听见急需特殊出行人士乘坐专门出租车时爽朗开怀的笑声,那笑声中洋溢着被理解的欣慰和对平安出行的畅快;从直播带货的热闹屏幕前,我们欣喜捕捉到果农签下订单时嘴角上扬的灿烂弧度,那弧度里藏着被珍视的劳动和对丰收成果变现的满足;从每次救困的危急时刻,我们深切感受到受助者对走出困境的强烈渴望与对援手的深深信赖,那渴望与信赖就是强大的力量足以跨越坎坷直面未来;从扶贫 攻坚的偏远深山,我们真切感受到乡亲们脱贫致富时心跳的蓬勃节奏,那节奏里跳动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对奋斗成果的由衷自豪。我们绝非单纯的报道者,而是俯身倾听认真思考的同行者——用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用小善撬动起磅礴大爱,温暖每一颗渴望关怀的心灵;用行动诠释“民本为魂,民生立报”的深刻内涵,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这,就是《华商报》的温度!
10000个日夜,宛如铁肩道义的激烈战场。当停车收费乱象如毒瘤恶菌般肆意侵蚀公共权益,我们毫不犹豫地以调查报道为锋利利刃,果敢地剖开利益链条那层层虚假的伪装,让真相在阳光下无所遁形;当水泥行业垄断加价如沉重巨石般压顶产业,我们毅然决然地以深度追踪为坚硬铁锤,奋力敲碎垄断坚冰那铜墙铁壁般的防线,为市场公平开辟通途;当社区治理的顽疾如暮鼓晨钟般警醒城市脉搏,我们细致入微不厌琐碎地以脚步实勘用镜头捕捉,真实映照出民生痛点,与政府沟通与行业对接与普法相连,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当保健品乱象如凶猛瘟疫般疯狂蔓延,我们无畏无惧地以暗访揭秘为炽热火把,勇敢点燃市场监管的雷霆之火,守护市民健康防线。每一次出击,都是对黑暗势力的庄严宣战;每一篇报道,都是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我们绝非冷漠的记录者,而是挺身而出的英勇战斗者——用真相如利剑般刺破谎言编织的迷雾,用理性似清风般驱散情绪笼罩的阴霾,用建设性意见像坚实桥梁般搭建社会发展的通途。这,就是《华商报》的力度!
10000个日夜,犹如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当自媒体浪潮如汹涌波涛般席卷而来,我们坚决不做因循守旧的守墓人,而勇做锐意创新的开拓者:从纸媒的淡淡墨香到指尖的灵动屏幕,我们毅然跨越媒介界限,全网用户量突破8000万;从单兵作战的孤军奋战到融合传播的协同作战,我们凝聚传播合力,全媒体矩阵效能凸显;从传统报道的精益求精到大风新闻的引领潮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全方位报道形式创新。我们以技术为轻盈之翼,让新闻瞬息抵达受众眼前,抢占信息传播先机;以用户为中心,让服务如精准导航般落得更实,精准对接民生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以价值为稳固之锚,让声音如洪亮号角般传得更远,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我们深深知晓:媒介形态可以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创新而不断更迭,但媒体的责任如巍峨高山,永不褪色;传播方式可以随着科技进步持续创新,但为民的初心如恒星永在,始终如一。这,就是《华商报》的气度!
向后看,我们看见的是一部用汗水与热血激情写就的奋斗史诗,每一页都写满了拼搏与坚持;向前看,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崭新征程,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希望;向未来,下一个万期不可预知其模样,但我们可以笃定:当媒介技术重构传播格局,我们将以专业主义的本分传递真相;当人工智能重塑内容生态,我们将以敏锐思考贡献智慧力量。无论技术如何演变,我们永远是市民身边贴心的“新闻邻居”——当你愁眉不展甚至焦头烂额时,请记得“华商记者帮”;在你为养老问题忧心忡忡甚至寝食难安时,请记得“颐养周刊”;当你想为时代讴歌、倾诉心声时,“长安书房”为你搭建一方静谧天地,任情感思绪在墨香中流淌;在你渴望科普知识、探索未知时,“科学周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开启一扇智慧之窗;你为权益维护心存困惑、寻求指引时,“法治周刊”为你条分缕析法律条文,助力你在法治的轨道上捍卫权益。这,就是《华商报》庄重的承诺!
伟人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所以我们克尽厥职、毕恭毕敬,“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好在时代没有委弃,好在大家始终和我们在一起。当然,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再次交出高分答卷,从而于你有用,离你更近,和你更亲。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爱还在,还继续,我们终将再次出发。以10000期为坐标,继续做真相的坚定守护者,做爱的温暖传播者,做时代的忠实记录者,做城市的亲密合伙人。因为我们坚信:新闻的力量,创造生机;媒体的价值,坚实有力。万里挑一,我们愿与这个时代、这座城市、每一个你我他,成为最好的合伙人——日行万里!
关怀与爱
我们一直在
●“瓜果蔬菜帮你卖” 一次次帮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
华商报从2003年起开始关注瓜果蔬菜滞销问题,此后十余年“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多次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一次次帮农民朋友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帮供需双方搭建起桥梁。报道之余,记者还帮农民们联系超市、企业等销售渠道,在报纸上呼吁市民“买菜帮农”。“蔬菜水果滞销,就给《华商报》打个电话吧。”那些年,这样的思路植根于许多农民心里。
2006年7月,西安市长安、临潼等地的农民反映,西瓜一斤一毛钱都没人过问,眼看就要烂在瓜田里,《瓜果蔬菜帮你卖》栏目及时推出“拯救西瓜”系列报道。截至当年7月30日,该系列报道累计为长安、临潼、大荔、白水等地的近500户瓜农果农促销西瓜超2万吨,帮助瓜农增收约600万元。当年8月,华商报又推出“拯救芹菜”系列报道。“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华商报》报道刊发后,有客商来拉菜,有爱心企业预订,一天时间,300亩蔬菜被抢购一空了。”菜农说。
●“牵手行动” 累计帮40071名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牵手行动”曾是每年六七月最牵动人心的报道,这是《华商报》实施的助学项目,通过新闻报道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手和寒门学子的手牵到一起,实现教育扶贫。从最开始对贫困学生的单一报道,到后来每年高考结束后开始募集社会爱心捐款资助贫困学子,捐助流程不断优化,只为帮助到更多的贫困学子实现大学梦。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开始,“牵手行动”在此后二十余年里累计筹集励志奖学金4051万元,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资助40071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
●一元关爱计划 商家奉献了爱心 老人也不失尊严
2012年初,西安市碑林区菊花园“广东味之郎私房菜”经理何卓远用“一元爱心套餐”帮助孤寡老人崔育英的事迹经华商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系列报道结束后,“一元关爱计划”这个慈善品牌交由陕西省慈善协会继续完善、发扬。
商家奉献了爱心,老人也不失尊严。自2012年2月省慈善协会和华商报联合启动“一元关爱”活动之后,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安康等市开展了此项活动,全省有一千三百多家爱心店加入“一元关爱”计划中。据不完全统计,几年之间,全省有3万多人次关爱对象享受到“一元关爱”服务的温暖。
2018年10月,《华商报》曾联合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西安出租汽车协会发起了“爱心车厢”活动,为80岁以上单独乘车的老人提供西安市三环范围内的长期免费乘车服务。
●“华商记者直播带岗” 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双选平台
2020年初,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对人员聚集的限制和对复工复产的要求,《华商报》和西安市人社局联合推出了“华商记者直播带岗”,仅2020年全年“华商记者直播带岗”活动就举办了22场,总点击8600万人次,参与单位累计收到简历超过39600份,带出岗位近两万个。
现如今,直播已成为媒体及企业向外宣传的窗口。除了本身的广告效应,直播内容的新闻效应往往更明显,引爆性也更强。以往的企业招聘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而我们创新招聘方式,借力火爆的网络直播,尝试全新的直播带“岗”。利用华商报的影响力,西安市人社局的号召力,企业自身的吸引力“三力合一”,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招聘企业和应聘者双向互动,求职者在看直播时可随时在评论区提出疑问,主播和公司相关负责人现场答疑解惑,求职者可以通过直播放出的二维码链接和联系方式对接公司招聘部门,投递简历,提高双方匹配效率。
●紧扣群众之“疑”,聚焦市民之“忧”
2022年夏季,受极端高温和罕见干旱天气等因素影响,我国西南川渝地区遭遇了一场严峻的电荒,停电限电对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四川电荒一度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成为舆论场上的焦点话题。《华商报》官方微博发布的《陕西累计向四川送电15亿度》登上全国热搜,话题共计点击1.4亿人次,相关视频全网总播放228.2万,讨论次数过万,受到各方面好评。
2023年冬季,全国各地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西安城区各大医院儿科接诊压力大,出现挂号难、长时间等候等情况。华商报密切关注市民需求,以体验式采访报道客观、立体呈现事实,为市民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就诊服务信息,同时积极与医院沟通,探讨、推动挖潜现有医疗资源,推动医院实行应急便民措施,缩短患者等候时间。部分医疗机构对报道反映的问题十分重视,及时推出“先化验再问诊”应急举措,提高了诊疗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看病难问题。华商报关注百姓之“急”,紧扣群众之“疑”,聚焦市民之“忧”,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受到上级新闻主管部门的肯定。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