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米高空坠落、10余处骨折、20多处损伤、送医时已无心跳……当4岁的可乐(化名)带着这样的伤情抵达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时,就连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都在担心“生机渺茫”。如今5个月过去了,这个曾与死神博弈数十回合的孩子,能扶着栏杆行走,能清晰地喊出“谢谢医生叔叔”。这场集结了近20个学科、百余人参与的生命“保卫战”,在稚嫩的童声中迎来美好结局。
3分钟生死竞速
毫米间重建“生命通路”
“4岁患儿从18楼坠落,15分钟后到院!”120救护信息刚刚传至,该院急诊科的绿色通道就马上启动,神经外科、创伤骨科、心脏外科等十余个学科的专家火速集结。“没心跳了!”护士长范乔、梁娜娜立刻跪上转运床实施胸外按压。
随后,致命的难题接踵而至:失血性休克导致患儿静脉血管完全塌陷,直径不足5毫米的血管让常规穿刺根本无从下手,没有给药通路,孩子撑不过5分钟。千钧一发之际,急诊抢救室组长王建龙将目光锁定颈内静脉,这是唯一能直达心脏的“生命线”。他紧盯胸外按压的节奏,在血管随着按压出现短暂充盈的“窗口期”时,精准调整针尖角度,28秒后,导管成功抵达心脏入口。此时,距离患儿入院仅3分钟,孩子的心跳奇迹般恢复了。
247分钟首战
手术台边的多学科攻坚
但25项致命诊断仍横在面前: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双侧下肢开放性骨折、股静脉完全断裂……“先止血保命!”副院长刘延彤果断决策,多学科团队迅速敲定救治方案。
创伤骨科主任常建琪至今难忘那场硬仗:患儿失血量已达20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总量,双下肢早已冰凉,左侧腹股沟30厘米的伤口里,股静脉完全断裂。手术台旁,麻醉团队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输血科与血站联动保障供血,常建琪团队则在显微镜下进行“毫米级”血管吻合,神经外科主任马涛全程紧盯颅内情况,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247分钟的手术,每一秒都在与死神“拔河”。断裂的股静脉成功吻合、温热的血液重新流入下肢,嵌入骨骼的泥沙、铁锈被逐一清除、外固定装置稳妥固定骨折部位,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终于趋于稳定。
可危机并未终结,术后第二天,可乐双侧瞳孔散大,脑疝突发。“要救命更要保住孩子的未来!”马涛团队为患儿紧急实施了左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再行右侧颅骨整复。
接下来的5个月里,可乐先后闯过10场大手术,从泌尿道损伤修复到颅骨修补,由泌尿、儿童、神外ICU等多学科团队接力守护。
ICU里的微光
眼泪与棒棒糖的力量
在神经外科/创伤ICU的一个月里,护士长韩海静的一句“可乐,想妈妈吗?”让半昏迷的孩子眼角滑下了泪珠。
这个细微的反应,让所有医护都红了眼眶:孩子的意识回来了!
在这里。有24小时专职护士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每天用润肤露擦拭孩子娇嫩的皮肤;有主管医生轮流守护。
为唤醒意识,韩海静循环播放孩子妈妈的微信语音和动画片《汪汪队立大功》,神经康复团队早期介入床旁康复,营养科定制专属餐食。
可乐刚拔管还不能说话,但会主动伸出舌头舔舐棒棒糖,这一幕成了医护人员的珍贵记忆,也是孩子对抗病痛的甜蜜力量。
如今转入普通病房的可乐,已不是那个生命垂危的患儿。他能清晰地表达感谢,扶着栏杆稳步行走,会背古诗和哼唱儿歌。“这场救援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坚守信念的奇迹。”刘延彤副院长表示。 记者 王超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墨韵载成语 书魂传经典”—《吴福春楷书成语》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