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贾平凹人民日报撰文: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

综合新闻 人民日报 2025-11-17 09:13:21
A1 A2 A3

《消息》出版了,关于这本书,关于我的写作,我有几点想法。

首先,在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学应是什么状态和有什么可能?面对着人类的困境,精神的出路会是怎样,我们有什么可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换一句话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还会有什么可能?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些问题这么多年来一直拷问着我。

《消息》出版后,有一作家读了,来和我交谈。他说书名应该叫“太息”。因为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苏轼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说来,“太息”与书的内容更相宜。我觉得他说的也对,但我还是喜欢“消息”。这本书写的是生生不息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群,表达的是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之理。它是大地散发的气息,气息也就是风,大地吹动的风。“消息”宽泛些,实在些,也适合当代人的用语习惯。

这些年来,我走过许多地方,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多走走。我走的不是大城市,不是旅游景点,而是陕西境内和陕西周围,主要围绕着秦岭和黄河。我走的是乡土,既有比较繁荣的、先进的地方,也有比较偏僻的、落后的地方。我要看那里的山川河流,看那里的族类人群。我们这些写作的人,尤其是我,在城里待得太久,对乡土的好多认知是过去式的、概念化的。我想走到真正的生活中,看到真实的、当下的农村和社会。正如我常说的“还原成语”,我们只知道成语,却不知道形成成语前的原生状态。

如今我已经是七十四五岁的人了,这么走动,身体是疲劳的,情绪却是新奇和旺盛的。

在走动的行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但写作不是写眼中看到的一切,而是写最能触动我心的东西,换句话说,是我最爱的东西。正如我们常说的那几句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我初去看到的情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其中有了我的存在,又如何进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内,又如何跳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返回城里的所思所想。

之所以这么走动,从写作的角度讲,我更是在寻找民间的东西。当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继承民族传统的时候,民间的东西是新鲜的、蓬勃的,它们是接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力量。

以前的写作,我曾经说过,我是为一部分人写的。如天下有川菜、湘菜,有粤菜、淮扬菜,每一种菜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吃辣的到川菜馆、湘菜馆,吃甜淡的到粤菜馆和淮扬菜馆。我的写作只是给一部分人写的。但现在这观念变了,因为我读了一些重要的经典,受到了启发,启发我要更关注有情众生,我的写作的受众要再扩大,要探究天地自然的东西,要追问人性的灵魂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好玩的故事和一种游戏的文字。

我是个纯粹的写作者。因为全部精力投入在写作中,写了那么多,我没心思和时间去顾及别的,也顾及不了别的。尤其70岁后,对生活已无要求,就是写作,只是写作,如唱戏的只是唱,画画的只是画。

为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年轻时我曾学习明清文学的文气和笔致,60岁后转向,更多倾心于汉文学、魏晋文学。它们有雄伟苍茫的境界,有人生的感慨和叹喟,有纯正和趣味的文笔。我一心想着怎么写出混沌感、筋道感。其间又爱听秦腔、蒲剧、豫剧,我在文字里借鉴了它们许多。

还有,我不喜欢体裁上分得太细。文体是流变的。四川人最擅长在饮食上的食材搭配,在房子装修上的材料搭配,看似乱搭,却别有味道,别有花样,形成了独特风格。现在农林科技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水果,都是各种果树杂交和嫁接而成的。我当年主编《美文》杂志,学术报告、导演手记、考察记录、书画策展,只要传达了人生经验和智慧,文字有趣,我都编辑刊出。

其实,对我来说,写作是越写越难,越写越不自信,越写越是战战兢兢。《消息》也是这样。它出版后,我在留意社会对它的反应。对于饭菜,有的人吃营养,有的人吃味道。这本书是否有营养,是否有味道?这将听从读者的评判,以调整我以后的写作。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发布干部任职公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