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三维发力用活遗产让唐诗真正融入西安城市肌理

西安新闻 西安晚报 2025-11-20 06:34:20
A1 A2 A3

  “一座城市,能在千余首唐诗中找到专属的空间印记,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隋唐长安城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副教授、档案馆副馆长崔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指着桌上那部耗时十四年完成的《唐长安城坊古今注》,语气中充满自豪。

  这部著作系统梳理了全唐诗中与长安相关的诗篇,并将其精准对应到108个坊的具体空间位置,为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崔凯在访谈中详解如何让沉睡的唐诗遗产在当代西安“活”起来。

  唐诗绘长安

  形成“唐诗长安空间数据库”

  “很多人知道长安是唐诗的沃土,却没人系统梳理过每首诗诞生的具体地点。”崔凯坦言,2010年,他因对所在学校所处坊市的唐诗遗存产生兴趣,开启了这项浩大的整理工作。从最初的单个坊,到后来的108个坊与两市,他不仅查阅了《全唐诗》,还梳理了《旧唐书》《新唐书》等二十四史文献,以及《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等古代典籍,甚至结合考古图纸与现代城市地图,完成了古今空间的精准叠合。

  “青龙寺、大兴善寺、慈恩寺这些当年的‘网红打卡地’,留存的诗歌数量最多。”崔凯介绍,这些寺院并非单纯的宗教场所,更是唐人吟诗会友、赏景抒怀的公共空间,院子里的植物景观与建筑格局,都成为诗歌创作的背景。而白居易在常乐坊、宣平坊的租住之地,韩愈的居所等,也都通过诗歌与文献考证,还原了具体位置。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千余首与长安空间直接相关的唐诗,形成了庞大的“唐诗长安空间数据库”。

  2024年7月,《唐长安城坊古今注》正式出版,书中不仅收录了这些诗歌,还附有唐人记录、考古图与现代对应位置标注,为唐诗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提供了翔实依据。“做学问最大的心愿就是学有所用。”崔凯说,这本书恰好赶上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参考。

  三个维度

  推进唐诗遗产的活化利用

  “打造‘唐诗之都’,要让唐诗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崔凯提出,西安可从文化标识、教育普及、文旅融合三个维度推进唐诗遗产的活化利用。

  在城市文化标识方面,他主张借鉴中国传统遗产保护理念,对有实体遗存的古建筑加强保护,对无实体但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诞生地,设立文化标志。崔凯认为,在西安的小区、道路、公园等处设立唐诗标识,标注诗歌原文与创作背景,能让市民与游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唐诗魅力,实现“步步见诗,处处是史”。

  教育普及则须结合各学段特点,编写唐诗读本,将本土唐诗纳入乡土教育体系。“当老师告诉学生,课本里的诗就诞生在学校所在的坊市,这种亲切感是任何课堂讲授都无法替代的。”崔凯举例,通化门、含元殿等地名,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对应,这种古今联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文旅融合方面,崔凯建议在唐城墙遗址公园、青龙寺等遗址地开展研学教学,结合场景复原与虚拟数字技术,再现唐诗中的历史场景。“青龙寺的樱花与仿唐山水,已经让游客有了穿越之感,再通过数字手段还原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创作情境,体验感会更强烈。”他还提到,唐诗资源可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等领域,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盛世文化强自信

  打造“唐诗之都”正当时

  “唐朝是中华民族的盛世,西安作为曾经的唐都,有责任传承好这份文化遗产。”崔凯认为,西安打造“唐诗之都”,不仅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举措,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从历史地位来看,长安作为隋唐京师,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土的唐代文物数量多、档次高,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为唐诗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安最应该建一座唐诗博物馆,将文物与唐诗结合,全面展示唐人生活与诗歌文化。”崔凯表示,相较于其他城市,西安的唐诗资源经过系统梳理,考证更为精准,建设唐诗博物馆的基础更为扎实。

  在他看来,普及唐诗文化,本质上是推广唐文化,而唐文化所代表的盛世精神,与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高度契合。“当人们在西安的街头巷尾读到唐诗,与李白、白居易等文化巨人进行‘时空对话’,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崔凯透露,目前他仍在继续补充整理唐诗资源,完善“唐诗长安空间数据库”,“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打造‘唐诗之都’落到实处,让这座千年古都因唐诗而更具魅力。”

  记者 王佳玥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互联网法律法规进校园”活动在西安市第三中学成功举办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