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对于普通市民而言,能否识别预警信号、正确开展院前应对,直接决定着患者的生死。近日,记者采访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负责人李超民,他结合临床常见误区,为市民梳理出一套“人人能用、句句实用”的心梗防治指南。
心梗的“伪装信号”很多样
“很多人以为心梗就是突发剧烈胸痛,其实半数患者发病前会有‘预警信号’,尤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特别容易被忽视。”李超民提醒,心梗的“伪装信号”远比想象中多样。比如莫名的极度疲劳,做家务、散步时突然乏力,休息后也无法缓解;或是无诱因的牙痛、下颌痛,疼痛位置不固定,服用止痛药无效;还有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容易误当作胃病;甚至出现肩背酸痛、胸闷气短、心慌盗汗等症状。这些信号的共同特点是“与活动相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无改善,一旦出现需立刻警惕。李超民强调,只要出现不寻常的疼痛或不适,且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就必须高度警惕心梗可能,切勿自行判断拖延时间。
一旦怀疑心梗,正确的院前处理是“救命关键”,这几步必须做对: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让患者原地坐下或平躺,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绝对禁止走动、弯腰等动作,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加重病情。
第二步,快速呼救。立即拨打120,清晰告知“疑似心梗”“具体地址”“患者症状”,保持电话畅通,切勿犹豫等待,更不要抱着“可能忍一忍就好”的想法。
第三步,合理用药。如果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医生曾开具硝酸甘油,且当前测量血压不低(>90/60mmHg),可以在等待救护车时尝试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如5分钟后无效,可再次含服,最多不超过3次。切记,血压不明或偏低时严禁使用。“如果身边没有硝酸甘油,但有常备的速效救心丸,可以按照说明书剂量舌下含服尝试缓解症状。”
第四步,做好应急准备。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旁观者需立即开展胸外按压:双手交叉重叠,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用身体重量垂直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直到急救人员到达。如果现场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可按照语音提示操作,电击后继续按压,不要中途停止。
“院前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家属擅自驾车送医。”李超民特别提醒,自行送医有三大风险:一是途中患者病情可能突然恶化,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无法及时抢救;二是普通车辆无法像救护车一样开辟绿色通道,耽误救治时间;三是家属慌乱驾驶易引发交通事故,反而雪上加霜。“专业的急救车不仅能快速转运,还能在途中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给药等急救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日常防护比救治更重要
预防心梗,日常防护比救治更重要。李超民结合高危因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首先是控制好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定期监测指标,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
其次是调整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饮食低盐低脂,少吃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运动,避免久坐,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可选择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最后要注意规避诱发因素,冬季注意保暖,清晨气温低时尽量避免外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心梗救治不是医生单方面的事,而是需要每个人都掌握‘救命技能’。”李超民呼吁,希望市民牢记“识别信号、立即呼救、正确处置”这三大要点,把急救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在这个“心梗救治日”,愿每个家庭都能备好这份生命指南,在突发状况来临时能够正确应对,为生命赢得希望。
首席记者 马相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互联网法律法规进校园”活动在西安市第三中学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