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城市烟火遇上网络流量 摆摊+直播 年轻人玩转跨界新赛道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1-20 06:43:28 编辑:魏檀 作者: 版权声明

3.jpg  

一边直播一边制作汉堡的小惠

  从“卤鹅哥”林江到“鸡排哥”李俊永,再到芜湖捏面大叔,今年以来,不少接地气的摊贩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互联网流量宠儿。

  在西安,清晨的市井早市,午后的潮流市集,夜幕下的璀璨夜市——这些最接地气的烟火之地,一道崭新的风景线正悄然兴起。

  年轻的摊主们支起摊位,摆上商品,还不忘架上手机与补光灯。他们一边热情招呼着往来顾客,一边熟练地转向屏幕,对着看不见的“家人们”打起招呼。

  《数字经济下灵活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约2.4亿人,其中“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新型灵活就业群体超过8000万人。

  当玩转直播、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涌入街头巷尾,当线上流量与线下烟火气热烈相拥,“摆摊+直播”这样一门看似跨界的新营生,究竟能否催生好生意?

  90后摊主奇思妙想

  让妈妈成为早市“顶流”

  在西安,被食物香气和热腾腾的白烟萦绕的早市中,“摆摊大军”正在不断增添年轻的新鲜面孔。

  早上6点,西安航天基地世子公园早市的人流已开始汇聚,举着手机的年轻人、推着小车的本地老人,在蒸腾的食物香气中,很快把这条街挤得满满当当。

  “老面馒头花卷和豆包”“位置在世子公园早市的54号摊位。”一边叫卖一边对着手机屏幕重复摊位位置的90后摊主小王,与周边的摊主相比,看上去有点不同。

  “我们是从今年9月开始在早市上摆摊的,平常主要是我妈妈在经营。”小王告诉记者,她是在一个月前帮母亲摆摊时,有了尝试直播的想法,本想是记录一下生活,却意外地吸引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记者查看了小王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账号,发现其粉丝量已经超过了4000人,而视频作品中记录的主角是她的母亲。

  “这是前几天我们给钟楼附近粉丝送货的视频,他们都说我做的豆包很好吃。”68岁的王阿姨正是视频当中的主角,她开心地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直播账号中发布的短视频作品。

  “今天卖得很快啊。”“这家豆包很好吃,还有吗?”早市上来往不断的行人中,不时有王阿姨的粉丝主动跟她打招呼。“这些都是我的粉丝,他们都给我点赞呢。”王阿姨自豪地说。

  在直播线上流量的加持下,王阿姨的“粉丝”快速增长,她也成了世子公园早市上的小“网红”。

  与此同时,来自全城甚至外地的购买订单纷至沓来。“每天都能卖出去四五百个豆包。”小王告诉记者。

  “订得太多了,我们就不接了。”王阿姨说,“要凭良心做事呢,我们纯手工制作,绝对不加防腐剂,一定得实在。”

  “未来我还会坚持做直播,用视频记录生活。”小王说。

  夜市里的“流量烟火”

  第一视角直播带火小生意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西安友谊西路上,有一家人气火爆的汉堡小摊。

  “欢迎收看95后老师辞职摆摊攒彩礼的第一视角日常。”晚上6点,做美式汉堡的摊主小惠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摆摊,同时打开了直播。

  “好干净的操作台”“看上去很好吃”“摆摊位置在哪呢?”11月14日晚上7点,记者跟着直播间的指引来到了摊主所在的夜市。在炸鸡、米线包子、葱油饼、豆腐脑等众多小摊位中,汉堡小摊很显眼,不仅围满了等待取餐的食客,巨型汉堡的装饰和身前挂着直播设备并以第一视角直播的摊主都格外吸引人。

  “老板我5点预订的7点来拿,做好了吗?”正要带娃去上兴趣班的市民王女士说。

  “我们是开车从浐灞过来的,第一次来吃的时候,老板才300多个粉丝。”市民小李告诉记者。

  “我是从咸阳过来的,每周五回西安,都会先来吃一个汉堡。”18岁的刘同学说。因此,小刘还被经常看直播的粉丝们戏称为固定“NPC”(游戏术语,非玩家角色)。

  “我是去年2月开始在西安摆摊的,之前是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95后摊主小惠告诉记者,起初他只是一边摆摊一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汉堡的制作过程,浏览量和曝光量一般。

  今年3月,小惠开始尝试以第一视角直播摆摊,并将直播的内容做成短视频进行发布。“他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家里人都蹲点给他点赞,我舅妈他们做饭的时候也会一直点赞。”小惠的哥哥告诉记者。

  “5月15日,我的一部短视频作品突然火了,从此直播间的人数也开始一路飙升。”小惠说,连续几天,多个作品的播放量都维持在百万,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也超过了5000人。

  “我平常很喜欢吃汉堡,今年3月28日刷到了博主的抖音,就过来买了一个试试,味道很不错。”在西安上大学的大四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当日他还专门带着同学来品尝,“我们是骑车来的,骑了大概40分钟吧。”张同学说。

  地摊经济与直播经济在深夜的街头相遇,正在组合成“摆摊+直播”的全新商业模式。

  “老板你在直播吗?你的账号是哪个?”采访中,不少食客也主动关注起小惠的抖音账号。如今,小惠的全网粉丝已经超过了7万人。而在线上流量与线下商业场景的融合下,小惠的汉堡小摊生意也在持续向好。

  “一天最多能卖出160多个汉堡,营业额在4000元左右,平均每天的营业额超2000元。”小惠告诉记者。

  未来,小惠希望能在西安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汉堡小店。

  “摆摊+直播”新创意

  游园会激发地摊经济新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摆摊+直播”的年轻人还普遍存在着流量少、销售额低、无固定摊位等多重困境。

  “一天最多卖出去八九个吧。”手工制作金属小机器人的摊主飞哥告诉记者。“我的直播间都没有人,不知道别人的账号咋做起来的,我估计也做不起来了。”在地铁口卖包子的一位博主说。

  “想要做‘摆摊+直播’的年轻人,我建议还是先做好线下”。说起成功的秘诀,小惠说,要积累到一定的线下基础后,再考虑做线上直播会更容易成功,“另外坚持和好的心态也很重要。”小惠告诉记者。

  一个人做好“摆摊+直播”很难,但如果几十甚至上百个摊主聚在一起这样做呢?

  记者发现,在西安,不少摊主化身市集主理人,他们通过开展创意集市,打造出一场场大型游园会,为地摊经济带来了新活力。

  “摆摊一定不能只是摆摊,只有能互动能游玩的大型综合性活动才能有趣、可持续。”大毛潮市的主理人毛毛告诉记者。

  “签到有礼、趣味挑战、园区寻宝,周末约上伙伴,一起来赶潮吧!”11月16日,记者来到了大华1935的市集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领取一张藏宝图在指定摊位点打卡,完成对诗、投壶、套圈等游戏环节后,就能获得优惠券和纪念品。

  “在集市开始之前,我们会通过线上渠道广泛宣传,吸引市民前来参与。”西野拾光市集主理人刘杰告诉记者。活动当天,他们还会邀请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线上直播。“精心策划的游园会式的市集,与直播逛摊位相结合,为广大摊主们吸引了很多顾客。”刘杰说。

  “这是我第三次参与这个活动了,现在销量有了显著提升。”一位售卖饰品的摊主告诉记者。

  目前,接受采访的两位市集主理人和100多位摊主已经在西安策划发起了多场游园会形式的市集活动,覆盖到了西安60%以上的商场。而这种新的模式,不仅给创业摆摊的年轻人提供了较固定的摊位,也正在成为大型商场的引流新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要“摆得稳”更要“走得远”

  让地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把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强调“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内需市场的重要补充,地摊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9年地摊经济的市场规模为59.62万亿元左右。

  “地摊经济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式,它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西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丁亮告诉记者,当前,互联网的普及,让“摆摊+直播”成了年轻人创业的最佳起步方式之一。

  摆摊不仅门槛低,而且灵活性强,能根据个人时间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全职创业,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流量实现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加收入。“但任何成功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想靠摆地摊一日暴富只是一个梦。产品和服务质量可靠,才能走得长远。”丁亮表示。

  作为城市烟火下的经济新力量,地摊经济如何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丁亮建议,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年轻人的创业热情,例如城管、工商等部门,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摆摊提供便利和保障。“比如放宽摆摊条件和简化摆摊手续。在一些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区域,合理划定摆摊区域,避免交通堵塞,环保噪声扰民等问题,也让摊主们有一个稳定的经营场所。”丁亮表示。

  除了放宽条件和简化手续,丁亮建议街道办和社区也可以开展免费创业培训,为摊主们提供市场营销、视频剪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摊位。

  “还要加强线上互联网直播的规范和线下的监督管理,尤其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建立健全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摊主和消费者之间的纠纷,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丁亮说。

  文/图 记者 李猛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