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效提升,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创实力增强
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
获批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要一极。获批建设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先进阿秒激光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边建设、边研发、边转化,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数量、质量双提升。
在陕两院院士70人,全省研发人员突破25万人、较2020年增长49.45%。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926.2亿元,较2020年增长46.47%;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1%,居西部第1。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7.12个百分点、达到75.51%,其中创新产出水平指数达到87.59%、居全国第4。我省主持和参与的4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项目数和主持完成通用项目数均排名全国第2位。
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完成在陕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空天动力、含能材料、能源、旱区农业、新材料等5家陕西实验室,培育建设光子科技、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陕西实验室,持续优化建设省重点实验室235家,构建了具有陕西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重点布局10个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从40.15亿元增长到65.08亿元,年均增速达12.83%。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万项,在三大国际顶刊发表论文49篇,基础研究人员投入强度、万人科技论文数、发表SCI论文数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00余项
动态编制“四链”融合图谱,建立“五个一批”高质量科技项目库和“四张需求清单”,“揭榜挂帅”方式部署“两链”融合项目,快速响应、超常规部署重大应用攻关项目,靶向部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300余项,今年已集中突破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难题761项。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航空航天、旱作农业等领域技术处于全球前列,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复杂金属基固态复合储氢材料技术全球领先,培育出全球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
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为“神舟”飞天、“嫦娥”揽月、“北斗”组网、“蛟龙”潜海、“天问”探火、特高压输电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5年6月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01件。
产业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91支
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一总多区”建设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21个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汇聚1.07万家科技企业和690个科创平台。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以“校招共用”方式招引企业紧缺人才456名,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891支。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94万家,分别是2020年的3.71倍、3.13倍,年均增长30%以上;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16家、北交所上市6家。
全省2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形成国内最大的稀有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
科技体制改革走在前列
4.6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全国率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转化模式,全省11万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4.6万项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创办企业2820家,697人凭转化贡献晋升职称,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三年翻番,“三项改革”实践经验上升为国家政策举措。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需求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选题机制等,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指导各市区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科技顾问” 1208名。
创新科技金融“五项机制”,出台《科技金融50条》,组建首期100亿元的省级科创母基金,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逾4200亿元。
对外科技合作日益深化
与全球多国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开展科技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深化陕港、苏陕等协作机制。
举办丝博会、秦创原发展论坛、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硬科技创新大会等交流活动,落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招引高层次人才来陕科研合作,52名在陕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人数居西部第1、全国前列。近五年,全省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均居全国前3。2024年输出西部、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15.5%、20.1%和215.8%。
83家高校院所的6.3万件专利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
省知识产权局党组成员李晓鸣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专利创造在质和量上齐升,转化效益持续释放。
加强源头保护,激发转化动能。制定《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前评估》两个地方标准,支持建设76家企业牵头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实施产业专利导航,绘制28张产业创新图谱,知识产权特派员一对一服务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有组织科研,靶向破解“卡脖子”难题,精准布局核心专利。升级陕西省、西安市两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增人工智能、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三个专利预审领域。2021年以来,企业主体有效发明专利在所有发明专利持有中占比提升14个百分点。
盘活存量资源,释放转化势能。深化实施国家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和政策“双盘点”,全省83家高校院所的6.3万件专利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56项措施进入专利转化政策包。启动“黑马企业”培育计划,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的成果“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成为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生动注脚。截至2025年6月,我省高校专利产业化率已经突破12%。
强化渠道畅通,提升转化效率。创新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循环链路,在氢能、数控机床、钛及钛合金等重点产业已成功举办6期灵犀对接活动,促成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56件专利对接签约,转化金额超过3.5亿元。连续四年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推动11个获奖项目成功落地。
优化专业服务,打造转化生态。建成全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组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转化服务链条。
西安交大与248家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别朝红介绍,“十四五”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把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突破口,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新模式、新做法。
构建校企双管理、项目双首席、育人双导师和经费双签字的深度融合的机制体制和“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经过四年多的实施,西安交通大学已经与包括5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48家领军企业共建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研究院,与94家龙头企业共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聘请1091名企业导师,“校招共用”人才超过400名,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培养了一大批工程硕博士。
启动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重大平台与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后增加至11个,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机器人等新型研发平台。
成立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培养成果转化“穿针引线人”;学校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创新港学院,构建向前贯通学校、向后链接产业的新模式,形成“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深交所技术交易平台、挑战杯国创赛永久孵化器落户创新港,“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对接数百家种子天使基金和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超过1400件,专利转化率增长至22%,应用率增长至61%,已孵化科技企业超过270家,其中有33家孵化企业已经纳入动态上市培育库。
高校累计收入科研经费819.39亿元
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介绍了陕西省推动高校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重要内容,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投入“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较“十三五”期间增长56%。目前,我省有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行列。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来,新增两院院士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56人。
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省高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2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86个、陕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03个。“十四五”期间我省高校累计收入科研经费819.3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82%,2023、2024年年均科研收入均突破200亿大关。
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科研人员在载人航天、深海科考、港珠澳大桥、中亚考古和雅鲁藏布江水电等国家战略和“国之重器”中,贡献了陕西力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组织校企共建“智能建造”“铝镁钼深加工”等6个重点产业链和学科链协同创新联盟,增设重点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聚焦产业需求,一体推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截至目前,全省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超过10万项,转化科技成果4.1万项,2024年高校签订技术合同数量首次进入全国前3,今年1—9月份,全省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78.14亿元,同比增长8.73%。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解决15项“卡脖子”问题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梁书锦介绍该院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
“十四五”期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先进钛合金及大规格材料制备、难熔金属单晶制备、超导材料及技术、高温合金、先进贵金属催化、稀有金属装备、自主品牌核级锆材等方面解决“卡脖子”问题15项,实现工程化技术突破26项,研发新产品超过200种,为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舰船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获得国家探月工程参研参试单位表彰。
制定“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科研机构,培育十个上市公司,培养百名科技领军人才、百名企业家、千名博士、千名技师工匠,到达千亿规模”的“一十百千”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激励、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出台制度69项。
牵头建设了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陕西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6个。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瞻布局研究,研发投入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比重院本部平均为35%,全院平均为7.7%。引进博士454人、硕士792人;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28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47个、人才101人次。
转化自有科技成果81项,新孵化培育公司16家,高科技公司增长到49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2家、北交所1家、新三板4家。新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6家。
本版稿件记者 关颖
编辑:魏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男子识图帮警方逮捕外逃柬埔寨嫌疑人:通过广告牌、阳光照射方向等细节锁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