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开放创新合作发展 央媒深度解读西安“发展密码”

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1-25 06:20:55 编辑:魏檀 作者: 版权声明

1dcbd26f-60bc-4412-83cf-dc1791498cd2.jpg  

11月17日,X9043次中欧班列(西安)驶出西安国际港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上周,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的举行,让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镜头纷纷看向西安,推出诸多重磅报道,关注论坛盛况、浓墨重彩展示中欧班列(西安)和西安国际港站的硬核创新实践,立体多维地勾勒出西安发展新图景。

  论坛强力吸睛

  11月18日,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开幕,引发多家媒体聚焦。

  连续多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央广网、中国一带一路网等主流媒体平台重磅关注,推出了《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举行》《第四批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发布》《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取得超百项合作成果》《中外嘉宾探讨中欧班列多元通道建设》等数十篇报道,介绍论坛盛况、成果意义等。

  “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约450人参加开幕式。”11月19日《人民日报》文章表示。中国日报网称:“论坛累计形成111项合作成果,较首届大幅增长,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华网《这十余年,中欧班列(西安)跑出了内陆开放“加速度”》《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等重点报道,深度聚焦中欧班列(西安)和西安国际港站高速发展,展示开放成果。11月19日,在时长3分多钟的央视《新闻联播》《“钢铁驼队”驰新程》报道中,中欧班列(西安)的开拓创新和破局发展让观众印象深刻。

  “中欧班列(西安)首次实现前10个月开行量突破5000列”“中欧班列(西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国”等内容更是频见于多家报道。

  正如《光明日报》11月18日文章《中欧班列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观察》所言:“不断增长的中欧班列(西安)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繁忙的贸易使者,更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中外合作喜人

  11月19日,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西安-布拉格)首发;11月22日,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西安-布达佩斯)首发。两则消息迅速在中新网、央视新闻、央广网、人民网等传播。

  央视新闻赞称:“至此,西安开行的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线路达3条,为‘中国智造’加速出海提供高效、可靠的国际物流运输通道,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央广网认为,这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在构建多元通道体系,提升班列运输实效上迈出了新步伐。

  中新网表示:西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3条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线路常态化开行的城市,在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领域的探索已形成成熟体系,赢得国内外客户广泛好评。

  近日,来自20余国和两个国际组织的驻华大使、代表和高级别外交官应邀在西安、延安参访。新华网报道中,外交官们通过对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比亚迪西安研发中心等的参观,感受到一个奋进、开放、创新的中国。

  除此之外,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中文+职业”语言培训中心日前在哈萨克斯坦揭牌、第六届中俄中小企业实业论坛11月23日至25日在西安举行的消息也在中国日报网等媒体推送。

  建设火热推进

  西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11月18日晚,西安东站普速场正线顺利开通。中新网报道时表示,此次线路的开通为西安东站建设按下“加速键”,并称:“西安东站建成投用后,旅客年发送量预计将达到3650万人次,对提升西安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区位作用,支撑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7日,新华网、央广网共同关注了西延高铁开始试运行的消息,表示西延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央广网文章说,西延高铁建成投入运营后,西安至延安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2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

  11月17日,中国经济网推出报道《西安: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介绍西安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并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

  无独有偶,11月19日央广网《守护千年城墙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同样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并以西安城墙的数字化实践为例,点赞西安“保护为先、科技赋能、活态传承”模式。

  11月17日人民网《西安,写在哪首唐诗里?》、11月18日新华网《来西安,邂逅你最爱的那首唐诗》等报道关注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建设。

  此外,2025秦势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西安举行、西安外事学院成立全国首个西安鼓乐研究院、西安多人当选两院院士等内容分别在中新网、凤凰网、新浪网等推送。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



来源:西安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