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深处,一条钢铁巨龙正蓄势待发。随着西延高铁进入开通倒计时,这条高铁线将串联起陕北文旅资源,带更多游客见证老区新貌,了解当地文化。“发现最美铁路·西延时光印记”媒体采访活动11月27日深入富县,了解高铁将为当地文旅带来的新机遇。
熏画非遗即将邂逅高铁速度
在富县交道镇的熏画传习所内,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跃芳手持桦树皮,演示熏画制作的关键步骤。这项起源于民间碗架装饰的技艺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以剪纸为模,经喷水、熏烟、点染等工序,将黑白剪影转化为色彩浓烈的民俗画卷。

在鲁跃芳的巧手下,小到农家故事,大到国泰民安的主题,都能通过熏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过去熏画是碗架云子的装饰,图案都有幸福生活的寓意。现在我们也能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各种主题的图案。”鲁跃芳指着展室内系列作品说。

除了自己制作熏画,鲁跃芳还免费带学员,帮助当地群众,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妇女通过手艺增收,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参加国内外展览。她说:“以前熏画只在我们富县流行,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以后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项技艺。西延高铁马上通车了,熏画技艺和作品走出去就更方便了!”
黑陶泥塑期待搭乘高铁东风
富县黄河陶艺工坊里,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志刚向采访团介绍富县黑陶的“四绝”:薄如纸、声如磬,色如漆,亮如镜。

工坊展厅内的黑陶展品,小到香薰炉、茶宠,大到门神摆件、仿古器物,琳琅满目,融合了制陶、浮雕、镂雕与珐琅彩技艺,实现从传统器皿到艺术品的蜕变。王志刚现场展示了黑陶拉坯和雕刻工艺,“发现最美铁路·西延时光印记”媒体采访团成员代表也亲手体验了黑陶拉坯的制作过程。

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其生根发芽的土壤,但高铁可以把非遗文化传播到各地。王志刚展示一个刚刚雕刻的花瓶,图案是高铁串联起大雁塔、富县古塔和宝塔山,寓意高铁串联起陕西文旅线路。他说:“黑陶所需的泥土取自本地,我的家就是陶艺工坊,我所有的作品都诞生在这里。每个月都有七八波游客来体验黑陶从取泥、拉坯到烧制的全流程。未来西延高铁开通,将串联起沿线景点,相信会带来更多客商和研学游客。”

胡家坡村“一粒米”打造诗画田园
富县直罗镇胡家坡村,古名护驾坡,因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护驾而得名,这里也是1935年直罗镇战役发生地。目前,这里两千多亩稻田披上冬装,正准备变身冰雪游场景。

直罗镇人大主席左鑫介绍,胡家坡这一曾经的贫困村,积极推行“党建+产业”模式,恢复水稻种植,较种植玉米亩均收入增加两倍以上。同时积极构建“水稻+”多业态发展态势, 开发稻田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以农文旅融合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春踏青、夏戏水、秋赏稻、冬滑冰的胡家坡 “四季游”品牌,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入选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高铁通车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直罗镇战役打造陕北地区首个以重大战役为主题的红色田综合体,推出‘红色记忆+生态体验’精品线路,让胡家坡成为西延铁路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
高铁时代推动陕北文旅格局新开拓

走向富县东站候车大厅,一路上都能看到富县文旅景点的图片介绍。富县东站党支部书记张青山介绍:“富县东站目前日均发送旅客1100人左右,距离富县东站2.5公里处就是即将投入运营的富县北站高铁站。等到西延高铁开通后,客运列车将增多,旅客人数也会激增,富县东站将和富县北站一起为老区人民的出行及游客的到访提供便捷服务。”
即将开通的西延高铁,不仅将缩短时空距离,更重构着陕北文旅的发展逻辑。富县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段绪表示:“西延高铁的开通毫无疑问将促进富县文旅产业的发展。高铁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显著提升了旅游的可达性。从西安到富县一小时的高铁车程,缩短大交通时间,将促进目的地深度游。富县借此将推出一日游和两日游线路,带游客游览秦直道、石泓寺、羌村杜甫故居、开元寺塔等历史遗迹;了解直罗战役、东村会议、榆林桥战役等红色故事;欣赏稻田风光,品尝羊肚菌炖土鸡、油糕、软馍、煎豆腐、凉粉干等特色小吃。体验黑陶、熏画、剪纸、面花、霸王鞭、摆路鼓等非遗文化。”
一条高铁线,正载着黄土高原的千年文脉,驶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