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大年初二,大家也有吃有喝过了。话唠君一直很好奇,为啥被关中人一年四季热捧的凉皮却偏偏缺席春节呢?至少在话唠君的吃货阅历里,没在谁家的年夜饭或走亲访友的酒席上见过凉皮。

这个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凉皮虽然人气高,但在老祖宗官方的饭单里,并没有凉皮这个“小鲜肉”。极其讲究的古人,对于过年吃什么也是有明文要求的,更处女座一点的,连每道菜都有寓意。在这种传统的延续里,我们如今也能看到老祖宗留下的痕迹,比如对陕西人来说,冻肉、八宝饭、变蛋几乎都成为“标配”,臊子面、饺子也都是“标餐”。

可是问题来了,为啥臊子面能占领过年,跟它普及度不相上下的凉皮却不行?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首先臊子面的历史比凉皮长,其次是因为臊子面早在古代的地位就比凉皮高,最后,陕西人吃面更踏实。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相比于臊子面,凉皮是离人们的厨房越来越远了。从工艺程度上来讲,要做好凉皮更难更耗时,像手脚笨拙的话唠君,煮一锅臊子汤很容易,但蒸好一张凉皮……唉。

关中人口口声声说爱凉皮爱的不得了,但事实上是眼睁睁的让它离开了自家的厨房,把继承传统的责任,都交给了街边店。所以你能看见好多四川人、河南人都在全国卖了一手好凉皮。不信?你算算你一年来在家里吃过凉皮吗?
不过,既然回家,那就好好过年,吃什么都不重要。
就像对话唠君来说,不在于吃什么,而是在于跟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