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辆救护车排队等候接送获救的矿工 记者 陈团结 摄
争分夺秒救人
胡锦涛温家宝要求千方百计搜救38名被困人员
创造生命奇迹
获救矿工吃松树皮喝矿井水,在井下熬了9天
据新华社电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十分牵挂井下被困人员,对救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有关方面迅速行动、密切配合,全力营救井下被困人员。经过8昼夜的艰苦努力,截至4月5日18时,153名被困人员中已有115人成功获救,救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得知这一消息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向获救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向所有参加救援的人员表示崇高敬意,并要求前方救援指挥部,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救援工作力度,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搜救其余被困人员,同时精心做好获救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山西省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组织搜救仍被困井下的38名人员,并对安全升井人员进行积极救治。
现场获救者
获救后第一句话“我要见我家里人”
由于有关方面对获救工人的救治情况暂不透露消息。记者通过努力,采访到一名医生。据她说,昨日中午11时许,她所在的救护车驶到井口,不到5分钟,一名获救者被蒙着两个军大衣,戴着眼罩抬进救护车里。这名40多岁的男子“能说话,很清醒”,始终在流泪,一度“哭得不行”,“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见我家里人”。医生一边给他吸氧、测血压、输液,一边给他做心理辅导。女医生劝慰他,别太激动,人出来了就没事。这名男子终于平静下来,说他在井下这些天来,“没东西吃,只能喝点煤水”。
被救矿工能说出名字和籍贯
5日凌晨1时22分,记者获悉,第一辆救护车驶入山西铝厂职工医院。此前,在矿区通往医院的路途中,医务人员已给获救者量血压、测心率、吸氧,并迅速挂上生理盐水。救护车的车后门打开,五六名医务人员一面保持担架平衡,一面快速地将获救工人抬进医院大楼。专用电梯门早已打开,很快升至3楼,工人被送进病房。
救护车上的医务人员很快与院方交接,告知在路途中救治的基本情况。随后,其他8名获救工人也进入医院。
据悉,这9名被救工人由于在水下浸泡时间较长,身体局部有溃疡,但生命体征基本正常,神志清醒,都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和籍贯。
记者获悉,截至昨日下午3时许,随着获救工人人数不断增加,山西铝厂职工医院已经接治34人。除最早获救的9名工人外,其他25人因被困在较为干燥的区域,身体没有失水,情况较好,“都很清醒”。
另据了解,目前,河津市人民医院已接治47名获救者。
本报曾报道的矿工“活着出来了”
本报4月2日报道了“山西透水事故被困农民工生存样本”,乡宁县枣岭乡兰涧村人白晋东、白晋辉兄弟的“黑色人生”故事。在“3·28”透水事故中,晋辉的哥哥晋东被困井下,几天来,白家陷入无助的等待中。父亲白来学和弟弟晋辉,整夜守在排水管道前,期盼奇迹出现。昨日下午,记者打电话给白来学,他语气高昂地说,“出来了!他活着!”
据悉,与白晋东一起被困井下的还有他的两个表兄弟。昨日下午他们一同获救。目前正在河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特派山西记者 孙强 采写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表示
王家岭救援创造“两个奇迹”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指挥部5日下午召开第10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刘德政宣布,目前已经成功救出115名被困人员,井下数百名抢险救援人员正克服一切困难,加紧搜救其余38名工人兄弟,力争让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在王家岭煤矿事故救援现场说,王家岭煤矿救援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
5日上午,骆琳和山西省长王君一直在王家岭煤矿通风大巷指导救援。骆琳说,有两点让我非常激动:一是被困人员的坚强,他们坚守了8天8夜,二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决策部署和实施方案有力有效,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十分得力,可以说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被困人员的生命奇迹,一个是事故救援的奇迹。山西省长王君说,救援方案准备充分,各个环节紧密相扣,排水救人、通风救人、科学救人的原则是科学有效的。
在山西铝厂职工医院迎候生还被困人员的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说,这次创造了生命奇迹!目前,一方面加大救援力度,同时控制井下有害气体,保证受困人员安全升井。各大医院均按提前制定的方案实施救援,按153人全部可以获救,每人有一个专门医疗小组,每人一个医疗方案。张宝顺说,大部分受困人员生命体征平稳,尤其是今天获救的人员多是在打通的二号竖井即“生命通道”附近,前几天投送的营养液可能使他们体质相对较好,能与人对话,有的人被扶着还是可以走的。
全总紧急拨款200万元救助和慰问
全国总工会5日决定紧急拨款200万元,用于救助和慰问王家岭“3·28”特大透水事故获救成功升井矿工和救援人员。昨日,当得知已有115名矿工获救成功升井的消息后,全国总工会立即向救援指挥部发去了慰问电,向获救矿工表示亲切慰问,向参加救援的所有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