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懂医护的保姆实在太难了
家属心声
对患癌症等重症的老人来说,子女忙着上班,只能找空轮流伺候,去医院、养老院这种情况一般都被拒收,居家养病成了唯一的办法。对这些老人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亲情,专业的临终关怀也很重要。
“1967年世界上第一个临终关怀医院在英国圣克里斯托夫成立,中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起步较晚。”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负责人白俊说,老龄化和癌症患者增多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临终关怀机构都是在医院设立,宁养院就是由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设立的。
此前,陕西省仅有省医院宁养院一家临终关怀机构。今年3月31日,西安市至洁家政公司成立,也提供“居家临终关怀服务”。
“光靠医院这样的机构肯定是不够的,家政公司参与临终关怀肯定是好事情。”白俊说,“像我们这个机构,都是免费的,医护人员有限,病人只能居家接受我们的不定期探访。经常有人询问我们是否接收重症患者住院,没办法,医疗资源太有限了。”
这家家政公司负责人冯艳侠说,两年前,朋友的父亲患食道癌已到晚期,医院建议出院,朋友两口子都要上班,想找个懂医药常识的保姆负责照料父亲生活起居,但实在太难了。正是这件事让她有了在家政服务行业设立临终关怀服务的想法。
冯艳侠说,对多数癌症患者家属来说,现代医学失去了作用,“临终关怀的意义就是在其生命的最后一程,减轻病人的痛苦,这不仅仅是指服用药物降低疾病带来的疼痛,更多的是对病人及家属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
病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身体而是心理
义工感言
“根据我在医院工作的经历,绝症病人发现时大都是晚期,他们的心理都会经过从震惊到抑郁或者脾气暴躁期,再到最后的默然接受自闭期,这时候病人和病人亲属都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23岁的董莉说,她三年前是一家肿瘤医院的临床护士,现在就职于家政公司。以病人获知病情为例,病人会长时间处于震惊愤怒状态,会出现心理不平衡、挑别人刺、不配合治疗、拒绝吃药等情绪,心理抚慰就是要联合家属采取理解病人的态度,千万不要对病人的情绪回击,告诉他家人是爱他的等等语言和行动上的安慰。
4月2日,跟随宁养院医护人员探访的两名义工都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三的学生,义工刘静说,就是想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探访时尽量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用行动和言语温暖病人,缓解他们的病痛。“其实病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身体,而是心理,当宁养院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会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也让他们走得更体面和安详。”义工刘伟说。
想起从王红家离开时,老人嚷着让老伴抱出一堆自家的梨子追医生:“拿上吧,这是家里唯一能报答你们的,感谢你们!”75岁的李腾流下眼泪。
这样的老人在陕西有很多,但这样的临终关怀机构在陕西太少了。(本文涉及患者姓名均为化名)本报记者 周沐辉 李小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