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调查·策划
官不聊生: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症”
http://news.hsw.cn    来源: 人民网  2010-05-09 22:2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

  官员是否惧怕网络

  作者: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喂喂,好兄弟,麻烦请你尽快找人把××网上的帖子帮我们删掉,我们这里没有疫苗的问题,他们是瞎编的,但我们说不清呀,事闹大了,我可是麻烦了,请你帮帮我。”某晚深夜12点,某地宣传部长打来电话,电话中透着十分的急切与明显的恐惧感。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党政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现在很多官员对网络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的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也有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恐惧到什么程度?最恐惧什么?哪一级别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展开了广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在看到和承认网络监督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防范网络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恶意诬告、诽谤官员。在深入问卷调查的同时,人民论坛杂志还约请专家从政治、文化、舆论生态、如何监管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研讨对策建议。

  我们相信,随着公民自我责任意识的强化和网络管理的完善,网络将是一个更加健康多彩而有序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每个人参与,需要每个人维护。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导读:

  “网络恐惧”八大症状剖析

  官员心声:在网络中的担忧与坦然

  “官心惶惶”背后的舆论生态

  “官不聊生”与网络法治

  作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阅读提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民主参与度、信息公开度越来越高,仿佛一切都被置于放大镜下。据了解,不少官员有很多怕,但最恐惧的是网络。最近,一些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反映,现在地方许多干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恐惧”心理,担心个人信息、工作疏漏或违规行为会被网络曝光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从当前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来看,大多和官员有关,比如近期的广西烟草局长日记事件等。网络的及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传播特性,能使一件事情在短时间内被极速放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围观,反应稍慢或处理不当,就可能演变为公共事件。

  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哪一级别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恐惧”表现在哪些方面?官员“网络恐惧”如何调适?如何规范网络监督?等等。针对以上公众关注的问题,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等做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问卷调查,受到广大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短短3天里,共有5943位网友参与。同时,人民论坛记者还通过发放书面问卷和随机采访的形式,调查干部和普通群众共计300人。本次调查总计参与人数6243人。

  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

  排在前两位的是,60%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28%的受调查者表示“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88%的受调查者表示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问:多少官员有“网络恐惧”

  答:70%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县处级”干部最担心

  您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吗?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调查者表示“有”,2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8%的受调查者选择“说不清”。

  从调查结果看,七成的网民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这说明,一方面目前网络监督在网民(包括官员)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网络舆情已成为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网络监督的火爆也反衬出其他媒体监督缺失的尴尬。正所谓“大道不通小道通”,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做到让某些官员恐惧的话,或许媒体监督的职责让位于网络就再正常不过了。

  “哪一级别的干部最怕网络监督?”人民论坛杂志问卷调查中心对300位党政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县处级”这一选项的占47%,列第一位。而根据记者采访发现,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的官员最怕网络监督。

  江苏省某县宣传部长坦言,宣传部长和县委书记这两个群体之所以最怕网络,是因为宣传部长的职责就是要抓好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当地的形象和本人工作业绩。而县委书记作为地方一把手,当地形象好不好、发展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的和谐发展与稳定。他表示,当前网络防不胜防,许多负面信息一不留神就被人弄上了网络,这带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曾因为本地失实负面消息同不少网络媒体打过交道,虽然主流网站在他们的要求下删了帖,但不少博客和地方论坛也对该负面消息进行了转发,他都不知道找谁去删帖,只得随它去了。“虽然是个失实消息,但网友不知道是假的,已对地方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问:官员“网络恐惧”最担心什么

  答: 60%的受调查者“最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

  您认为“网络恐惧”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占60%);“担心私人信息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占28%);“担心网络舆论只看错误不顾成绩,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占17%);“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占16%);“担心一些不良分子借网络监督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占11%)。

  从调查结果看,“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高居榜首,说明网络监督更多地集中于官员公权力的行使。对于官员来讲,尤其是高级官员,你的职位越高,掌握的权力就越大,你的影响力范围就越大,公众对你的楷模形象要求就越高,那么你就越趋近于公众人物。而作为公众人物,你本身已经从社会中获取了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利益(当然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你的部分隐私被公开也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民主国家,公众对政府高官,甚至是知名企业老总的道德水准要求比对普通百姓的要求要苛刻许多。

  “您认为‘网络恐惧’已到了什么程度?”选择“有压力”等选项的达55%,其中10%的受调查者认为“压力很大,让人提心吊胆,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有35%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压力,该干嘛还是干嘛”。这说明从一定程度上看,网络监督尽管在信息披露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但在事件查处和官员的处理方面仍然面临“短板”,这也说明网络监督能起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不能起全部的作用。

  另外,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官员如果不做亏心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多为百姓做实事,网络反而还能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呢!”

  人民论坛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官员不是怕监督而是怕被人断章取义地将与个人相关的画面、录音和文字放上网任人“评说”。另外,官员也担心除工作以外的生活细节被网络曝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因为一包烟一块表而下了台。在庭审时,“网络太厉害”一语道破了周久耕的心声。

  问:官员害怕网络,是好事还是坏事

  答:88%的网友认为是“好事”

  “您认为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还是坏事?”88%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6%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坏事,不利于干群和谐,社会稳定”;有6%的受调查者选择“不好说”。

  从调查结果看,官员的“网络恐惧”是好事得到高度认同,说明做人做事要“心有畏惧”,才能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当代社会,网络的草根性代表了更广泛的民意,因此“网络恐惧”也就是对民意的关注和尊重,当然是一种社会进步。

  调查中一些公众和网友也普遍认为,这些害怕网络的官员无论是何种怕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害怕监督害怕曝光,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在网络时代或许评价官员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是不是害怕网络。”“我们的官员任何时候都可以坦然面对网络了,那将是社会之进步、民众之幸事。”人民论坛网网友表示。

  “您认为网上披露事件的可信度有多大?”调查结果显示:78%的受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是真实的”、19%的受调查者认为“真假参半”、1%的受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是虚假的”、2%的受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

  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网络已成为普通百姓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说明大家对网络的日趋依赖,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和即时性的确是其他信息传播渠道难以比肩的。当然,网络存在着虚假信息也是不争的事实,但谣言止于智者,我们应该相信广大网民群体对于厘清真实信息的智慧和能力。在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最终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另外,目前网络上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仍然主要来源于纸质媒体,如果纸质媒体的公信力不丧失的话,网络虚假信息就不会有市场。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梁铮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