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调查·策划
官不聊生: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症”
http://news.hsw.cn    来源: 人民网  2010-05-09 22:2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网络恐惧”八大症状剖析

  作者:许光建

  什么是官员“网络恐惧”症呢?似乎现在还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可以使大家认可的定义,有人指出,网络恐惧感是人们面对网络迅猛发展所产生的一种不适应感。本人认为“网络恐惧”可能不仅仅是不适应,而应当是对网络的害怕和躲避的心理现象。从网络热点事件来看,当前官员“网络恐惧”症状不同,“病理”也不同,大多是因为自身有问题,被网络这个“放大镜”照了出来,也有因为网友的偏见而让人“被动”恐惧的。总结近年来热点网络事件,具有以下几种类型。

  嚣张型:“天价烟局长”周久耕

  典型案例:被一些网民称为“天价烟局长”的周久耕于去年10月份被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而周的出事和“落马”很大程度应当归功于网络的威力。先是周的关于房价的不当言论被人在网络上猛批,接着是周在公众场合所吸的价格上千元一包的所谓高档香烟和所戴的一块名表被细心的网民发现并搬到网上,之后是有关政府部门启动对周的违法行为的调查和处理,最后是司法部门的依法判决。在整个过程中,网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点评:可以想象到,周久耕们对网络肯定是充满了害怕的心理,也肯定会有躲避的愿望。这些少数官员,由于有着各种违法行为,既害怕党政部门的监督,也很害怕新闻监督,但最怕的是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的检举、揭发和扩散。

  好色型:烟草局长韩峰

  典型案例:“这个局长有意思,日记啥都写。”2010年2月28日,广西烟草系统干部韩峰的日记在网上广为流传。网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区发帖展示的“局长日记”,共计145篇,每篇一般几十字,记载了韩峰与多名女下属、同事淫乱,收受贿赂等内容,被称为新的“官场现形记”。这段“香艳日记”从2009年11月开始在小范围流传,经过三个月发酵,在今年2月引起公众关注。官方迄今没有披露日记是如何泄露的,来宾市警方曾称,最早的发帖地点位于广东。有网友对日记真实性提出怀疑,认为日记如此私密的东西,不太可能外流,但也有网友相信是真实的。2010年3月1日,官方宣布纪检部门对韩峰立案调查,3月9日韩峰被移交南宁市检察院立案调查,13日广西自治区检察院批准对韩峰进行逮捕。

  点评: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切丑恶都可能暴露于网络的“光天化日”之下。

  庸官型:“十不知道局长”

  典型案例:2010年3月14日,河南省新密市东兴煤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25名矿工不幸遇难。次日中午,新华社记者在矿难现场,向新密市安监局局长王某问了10多个关于矿难的问题,其中有10个他大都回答“不知道”,网友叫他“十不知道局长”。这个“一问十不知”的庸官在网上被猛批后,3月17日就被新密市委下令免职。

  点评:对这些混日子的官员来说,最好是没有网络,这样不负责任的对话就不会影响自己的官运了。你说,他们能不怕网络吗?

  醉酒型:深圳海事局原党组书记林某

  典型案例:2008年10月的一天,有网友爆料,一位自称北京来的高官的中年男子在深圳市某酒楼猥亵一名11岁女孩子,帖子发后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正义感的网友很快就指认出,这名男子时任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某某。在事件发生两天后,深圳海事局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林某某已被停职。

  点评:林某某这样的领导干部可能平时工作是很不错的,很有工作能力,功劳和苦劳也可能都不少,为人处世都很合乎社会规范。但是在酒后乱性,发生了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严重违法行为,应属于醉官行为。

  “被动”恐惧型:“最年轻市长”周森锋

  典型案例:2009年6月,29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周森锋,无疑是网络热点人物。6月21日,他以全票当选湖北宜城市市长,成为湖北省目前年龄最小的市长。“最年轻市长”的消息一出,顿时引发网络热议。“后生可畏”还是“后台可畏”? “干部年轻化”会不会在“拔苗助长”?选任程序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干部任用规则?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在学校的表现、穿衣戴帽、生活作风、工作成绩,被全面关注。年轻市长以沉默应对“全民考核”,媒体评论29岁市长在质疑声中前行。

  点评:这一类干部往往“木秀于林”,具有“非常”特征。“最年轻市长”遭遇网络风暴,充分展现当前网络的非规范特征,对于那些具有“非常规”特征的官员来说,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端,那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僵化型:不愿接受新事物

  知识不足型的“网络恐惧”症,这种情况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许多不爱学习新鲜知识,不爱接受新鲜事物的官员们,由于自己不会上网,不会使用网络学习和交流,因此有点讨厌互联网。这些官员之所以不喜欢网络,因为网络给他们压力了,不学习就不会用,可以将他们归结为信息时代边缘化群体,对网络具有内在的恐惧感。

  沉默型:闷声才好发大财

  那些拥有特殊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的部门的官员,由于不愿意上级部门和公众知道自己的过高收入和福利待遇,因此厌恶网络,恨不得所有新闻媒体都消失才好。去年网上曾流传过中石化天价吊灯,还有大批低价团购住房的事件,都引起了网民的关注。这些垄断性企业崇尚的是“闷声发大财”的理念,极少主动披露这些信息。因此,可以推断,凡是具有特殊利益的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官员,是比较恐惧网络的。

  一些政府部门以各种理由不愿意公开财政信息,就是有“难言之隐”。如果公开财政信息,那些领导干部怎么能够经常更新八成新的豪华轿车呢?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官员“网络恐惧”三种表现

  丁红陈丽影

  近年来,官员们已被无情地扔进了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不免使一些官员产生“网络恐惧”,呈现出各种表现。

  表现一:漠视网络监督,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由于网络监督的主体合法性尚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网络监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一些被举报的政府部门或官员便抓住这些把柄,想方设法逃避责任,甚至掩盖自己的严重错误,用手中的权利迫害网络举报人,引发网民激愤情绪,导致事件升级。

  表现二:反应滞后,丧失引导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由于滥用网络监督权现象的存在,有人利用网络打着监督的旗号,夸大事实,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种攻击轻则危害他人的权利,毁谤名誉,重则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引发网民情绪失控。对此,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采取回避或置之不理,害怕引火烧身,以至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表现三:视网络监督为洪水猛兽。通过网络曝光,大量违纪违法官员和腐败案件受到查处,使许多官员被震慑。然而,这只是网络监督的一个方面,无处不在的目光不仅对官员检点自身言行,而且对于官员的决策、管理水平都是一种挑战,网络监督不仅要捉蛀虫,还要维护大树肌体的生态健康。这对任何官员都是严格的考场。譬如,2008年岁末周久耕事件发生后,南京市的许多官员似乎一夜之间换了一身“马甲”:高档名牌服装不穿了,名牌手表不戴了,高级轿车不坐了,天价香烟也消失了。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陈丽影为湖南商学院纪委书记、教授)

  问:“人肉搜索”等网络监督如何规范

  答: 43%的受调查者认为“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保证传统监督渠道畅通”

  “您认为目前‘人肉搜索’等网络监督的缺陷是什么”,58%的受调查者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可能会侵犯当事人名誉或隐私”;23%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声音不够理性,缺乏真实性,容易受表面信息鼓动”;22%的受调查者认为“随意性大,给社会治理带来难题”;16%的受调查者认为“对监督人的限制不够,他们可能捏造事实,随意发帖”。

  “人肉搜索”在诸如通缉疑犯、披露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官员腐败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但“人肉搜索”确实应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行使。网民的群体力量也是一种事实上的公权力,公权力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甚至出现“网络暴力”现象,也是对社会民主法治的侵害。民主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有法治来保障,对目前的人肉搜索行为,的确需要健全我们的法律法规,不是禁止,而是引导。

  网友认为,“人肉搜索”可以披露丑恶事实,帮助人民寻找答案,但也会被人利用,如:混淆黑白来提高知名度,侵犯人的私隐。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人肉搜索”又恰恰造成权力滥用,导致恶意诽谤、挖人隐私等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此外,不少网友认为不论利弊,“人肉搜索”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观念,让网络变得不再虚拟。

  “如何规范‘网络监督’”,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建立畅通的表达机制,保证传统监督渠道畅通”(占43%);选择“加强立法,使网络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占40%);“建立网络实名制”(占10%);选择“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占3%)、选择“其他”(占4%)。

  网络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聚集民意的平台,但网络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下对政府的监督是一项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形式并存的全方位系统工程,其中,网络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也有利有弊。这里有一个需要和其他监督方式如何相互补充和衔接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表示,网络监督目前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关键是怎么引导、怎么规范的问题。另外他还建议建立网络举报长效机制,取消网络实名举报限制。第一,应该降低网络举报的门槛;第二,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收集、甄别和处理各种网民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第三,应该设立一个专职的网络发言人;第四,应该保护网络的有效信息;第五,应该规范网络各种相关措施。

  面对网络,我们的官员不应该仅仅是“恐惧”,更不该试图控制“网络”,甚至采取删帖、隔离等非正常手段逃避网络的监督。在现代社会,政府部门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如何与网民正常互动交流,应该是各级政府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执笔:人民论坛杂志特约专家、国家行政学院领导人员考试测评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旭涛,人民论坛记者周晓燕)

编辑:梁铮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