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中国报道
震后两年 过多的关注扰乱了孩子前进的脚步(图)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5-12 05:1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过多的关注“惯坏”了孩子们

  丹丹曾经就读的映秀小学是汶川大地震中伤亡惨重的学校之一。400多名学生中四分之三遇难,47名教师中20人遇难,剩下的27名中80%家中有直系亲属遭遇不幸。当时丹丹班里30多个学生,地震后只剩下几个。

  原来的校园只剩下了一个旗杆,那里被规划成地震遗址公园。新学校还没盖起来,所以老师和孩子们都在30多公里外的水磨镇八一小学寄读。

  之前的丹丹,像其他山村的孩子一样,安静淳朴而又充满对山外世界的向往。“那孩子地震前比较乖,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但对学校的活动很积极,还是学校鼓号队的小鼓手。”学校的老师说。

  2008年8月,映秀小学在板房区复课。可虽然开课了,学校已经很难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成了接待中心。各级政府领导、捐赠慰问的、前来采访的媒体一拨一拨地来,“在映秀板房区的时候最多,几乎每天都有,有时候一天好几次。”映秀小学副校长董雪峰说。

  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来了几个电视台的记者,要拍孩子们欢快玩耍的镜头。可都在上课呢,怎么办?董雪峰想了想,于是将三年级正在上体育课的孩子带到教学楼前。

  已经在学校干了两年社工的张文说,有的来访者,没有经过允许,就到学校、教室里乱拍,完全不管学生是否在上课;还有的人,捐个篮球、羽毛球,学生都要列队集合。去年,张文曾经去镇政府说过,再后来县上要求“有县政府的介绍信才能进去”,情况才好了一点。

  孩子们的课程大受影响。一名叫李懋的老师描述了去年一年的教学安排:三月到四月,学校还比较安静;到了五月,就不断来人,不断地接待;六月,搞完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学校便接到通知板房要拆,要搬走,没办法,只好提前放假了。9月开学,又开始闹甲流了,又有很多孩子请病假,一请就一个多月。

  孩子们受的影响不仅仅是上课。

  每次来人,学校就要组织学生列队集合欢迎。之前,校长都要试广播,发出“喂、喂……”的声音。次数多了,学生们也摸出了门道。一次,正在上课,一年级的一个小男生听见试广播的声音,站起来转身就要跑。老师问:“你干啥?”“又要集合了。”小男孩回答。话音刚落,广播上就传来了校长通知“集合”的声音。

  一次,一个学生请病假。可老师发现孩子一直在门口坐着没回家。一问,孩子说:“妈妈让我在这里守着,看看有没人来捐东西。”因为每次捐东西,每个孩子都会分到一些。“过多的关注,孩子们被爱心惯坏了。学习没有以前那么刻苦;贪玩,行为习惯变得很差。”董雪峰说。

  见过大世面之后

  地震后一年,映秀小学的很多幸存学生还被请到全国各地去,有的在那里上学,还有的是去玩。丹丹曾被送到南京治疗。有很多人去医院看她,跟她照相,还送给她很多玩具。至今,那些大大小小的毛茸茸的玩偶堆在丹丹家的床上、柜子上。

  除了南京,丹丹还去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这些记忆都留在了丹丹家的相册里。她还在鸟巢和国家大剧院前留了影。这些,爸爸妈妈也只是在电视上见过。

  地震后,丹丹上六年级。原来两个班60个学生大部分遇难,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转学走了,只剩下了11个学生,其中4个男生7个女生。丹丹说,有个导演要让他们拍电影,还称呼他们“天使四加七”,男生是四大金刚,女生是七仙女。

  对于这些,李懋老师并不完全认同。“孩子们被拉到大城市去;社会各界都去看望,吃好的、穿名牌,去高档场所享受,这些,山上的孩子以前都没想过,视野开阔了。但同时,孩子们的欲望也膨胀了。”

  张文还发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一天晚上,他和几个社工发现丹丹和两个女孩,还有几个男人在一起喝酒。社工们担心几个女孩出事,于是在远处悄悄地等,直到孩子们回家。再后来,丹丹的穿着越来越暴露,已经不像小学生了。还有一次,丹丹撒谎向一个香港来的社工要钱,张文暗示那个社工不能给。

  这些变化一度让张文很不安。究其原因,就是关注度太高了,“她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情还没有正确的认知。”

  得知丹丹毕业后一年的情况后,董雪峰很诧异,“可能过早地和外界接触,有点迷失了自己。”

  “肆无忌惮”的一年半

  “我不上学了。”李伟说。这个19岁的男生是漩口中学高三(2)班的学生。上个寒假学校要补课,他说在家也能学不愿意补;老师不同意,他二话不说,拉着一个关系好的伙伴一起走了。这学期也没去学校。

  如今,李伟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帮父亲看店。店名有点特别,叫“温爷爷到过的小小店”。据说,地震后,温家宝到过他家开的小卖部,后来姐弟几个就给商店取了这个店名。李伟卖东西很随意。一个小孩给了一块钱买泡泡糖,他随手抓了一把递了过去。“没事,每天都是这些人。”

  形容地震后那一年半的学校生活,他用了“肆无忌惮”这个词。

  2008年9月,整个漩口中学近千名学生迁到了山西长治市过渡。在一个私人老板的资助下,学校在一个封闭的区域里教学。还是原来的老师,原来的学生,可学习气氛却大不一样了。“老师在上面讲,底下睡觉、看小说、玩手机,干啥的都有。老师也不管。”李伟说。他看网络小说的“毛病”就是那个时候养的。不仅他,好像所有的男生都在看。大家还互相介绍,讨论哪部小说好看。

  一年下来,学习成绩嗖嗖地往下滑。李伟说,满分700分,以前他们班大多数人能考400多分,好一点的500多;但现在,都考300多分。李伟说,觉得考大学越来越没希望,干脆不上了。父亲没有硬逼着他去学校,只是说:“不上学,就在家看店吧。”

  震后,一次家长会也没开过

  不仅老师放松了,家长也不管了。其实,不管是董雪峰、李懋还是张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地震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转变得最大。“活着就好。”张文说。

  去年9月开学,映秀小学搬到了水磨镇的八一小学,孩子们在学校寄宿,一星期回一次家。此后,就不断有家长打电话给老师。大致意思是:只要身体好,学不学不重要。李懋也接到过同样的电话。这个在映秀小学待了20多年的老教师感到很无奈。以前映秀小学教学质量还不错,学校家长都抓得很紧,可现在家长先松劲了。

  震后至今,映秀小学一次家长会也没开过,“打过很多次报告,可没有家长来。”李懋说,“老师与家长沟通渠道不是很畅通。我们心里干着急,可没办法。这不是我们老师能左右的问题,教育本身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来做的事情。”

  有时候,李伟看小说看得无聊,也会想想将来。但想来想去,都不知道要干啥。“或许以后会出去打工,能养活自己就行!”

  而丹丹却坚持要到外面去上学。采访结束时,她还拜托记者劝劝她的父母:让她学舞蹈,或者在城市里找个学校上学,哪怕在都江堰也行。并且保证,一定好好读书。

  映秀小学在慢慢地恢复平静。

  李懋说:“学校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孩子的情绪不要因外界环境波动太大。”她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一年、两年、三年,还是四年。“不过,那时候我也该退休了。”而这些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孩子,他们得到了很多东西,但也有一些错过了,比如无忧无虑的日子,还有学业。(应当事人要求,丹丹、张兰、张文均为化名)

  专家建议   社会应该引导孩子自立

  “这种变化,地震本身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大面积的持续关注也是一个原因。”陕西大康心理培训学校校长寇觉中说。2008年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这种集中关注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面对这些来自外界的持续关注,灾民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期待的心理过程,最终导致心理上的过度依赖。

  从对孩子的影响角度讲,经历了这场大灾难的孩子,性格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变化,有的是积极的,比如更好地珍惜生命,面对以后的人生;也有一些心理力量不强的孩子,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后,出现了一些消极变化。寇觉中说,他在2008年去灾区做心理援助时就曾经到过一所受灾并不严重的小学,看到孩子们面对外界频繁的慰问,孩子们仪式化地载歌载舞,然后等待着发东西。而一个老师告诉他,有些孩子拿到东西后,相互炫耀和攀比。

  寇觉中觉得:这种施与取的过程,对于孩子,尤其是十几岁的孩子影响最大,会让他们觉得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很多东西,从而影响和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价值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关注度的降低,灾民又面临着一个从集中关注到关注度逐渐降低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自主性强的人能够很快自立,适应新的生活,但还有一少部分人,很难适应新的生活。一些孩子的表现是,变得自私、自我等。

  他认为,在两年后的现在,社会应该更多地引导灾民自立,也包括孩子。“不能说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你简单地找一个人来代替就行了,而应帮他们逐渐适应没有父母的生活。”

  地震后,寇觉中曾经在灾区认领了一个孩子。小男孩,13岁,还有一个姐姐。父亲的遇难曾让这个家庭陷入恐惧和迷茫。寇觉中每周都要给这个孩子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提供心理援助,并给予相应的物质支持。可半年后,他选择了中断领养。“我发现,这个孩子已经具备了自立的能力,我觉得是时候放手了。”寇觉中说,“如果一直替代父亲的角色直到这个孩子18岁,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他说,从心理援助的角度讲,他选择了恰当的时候,让这个孩子自己面对他的人生。

编辑:梁铮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