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最高规格的演出
朝鲜血海歌剧团是朝鲜专门创作和演出歌剧的中央级艺术团体。创建于1971年,由革命歌剧《血海》的创作和演出团队为主体组建而成,曾经到世界40多个国家演出。
演出开始前,身着朝鲜族服装的女主持人用庄严的语调介绍道:“歌剧《红楼梦》是50年前在朝鲜人民的慈父领袖金日成同志亲自提议和细心指导下创作完成的,??伟大领袖金正日同志在领导革命的百忙之中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朝中友好年’重新创作歌剧《红楼梦》,并对此作了数十次宝贵的指导?? ”
两位领导人的参与昭示了此剧的非同凡响。歌剧《红楼梦》称得上是朝鲜最高规格的演出。
该剧由朝鲜著名剧作家赵灵出编剧,老艺术家李冕相作曲,二人都是“金日成奖”的获得者。此次复排,2007年即着手准备,在全国所有的艺术院校选拔演员,这在朝鲜是第一次。2008年开始排演,历时一年多,2009年推出。该剧的演出规模在朝鲜演出史上是空前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次复排相比(上世纪)60年代的演出版本有什么改动吗?
蔡明锡:剧本和歌词都遵照原来创作。主要变化有三方面:舞台变宽敞了,当时的舞台长12米,现在有20多米;当时只有简单的民族乐器,现在用管弦乐伴奏;还增加了荷花舞和绸舞。因为上世纪70年代在金正日同志的领导下,我们排演了五大革命歌剧,这种新型歌剧使朝鲜观众的审美发生很大变化。
《瞭望东方周刊》:哪五大革命歌剧?对观众审美产生了什么影响?
蔡明锡:五大革命歌剧是《血海》、《卖花姑娘》、《党的好女儿》、《密林啊,请告诉我》、《金刚山之歌》,它们都表现了革命主题,都融合了民族歌剧和西洋歌剧特点,配合管弦乐,舞台美术立体化,采用旁唱和舞蹈,剧中所有枝节从头到尾都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革命歌剧之前,只用民族乐器伴奏,舞台很小,道具很简单,革命歌剧舞台设置很讲究,视觉上冲击很大。所以,现在的舞台布景看上去很华美,我们叫“立体美术”。
“朝鲜观众对《红楼梦》了解很深”
此次朝鲜版歌剧《红楼梦》的中国巡演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北京演出之后,还将赴呼和浩特、长沙、武汉、福州、深圳、重庆六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一个多月。
“在朝鲜的时候,想到到中国演出,不知道中国观众会接受到什么程度,有点担心。从这几天的演出看来,中国各阶层的观众都很喜欢。中国观众的反应对我们非常重要,中国观众的掌声给我们很大鼓励。”蔡明锡说。
在剧场,记者注意到有很多老年观众。虽然全场都用朝语演出,但因为对情节的熟悉,即使不看字幕,中国观众也很容易理解剧情。在黛玉病殒和宝玉哭灵两场,台下有观众低头抹泪。
《瞭望东方周刊》:朝鲜观众对《红楼梦》熟悉吗?
蔡明锡:朝鲜观众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了解很深,因为在朝鲜有很多翻译本,特别是朝鲜电视台播放了好几遍中国1987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观众对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了解得非常具体。朝鲜观众在看的时候也会流眼泪。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导演,你怎么理解这部歌剧的主题?
蔡明锡:歌剧《红楼梦》的主题是,只要封建社会继续存在,就没有男女青年的爱情自由。贾母就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歌剧里面出现的石狮子,就是荣国府封建秩序的象征。第四场第二景中有这样的片段,贾母以石狮子为背景来商量贾宝玉的亲事。最后一场,贾宝玉离家出走,一道闪电,石狮子拦腰断裂,象征封建家庭的崩溃。歌剧中贾母的脸型都跟石狮子的脸型差不多,剧中用她的行为和言辞来反映封建秩序的面貌。宝玉离家时旁唱台词,“他走了,离开污淖臭沟。”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文化中,石狮子一般是放在大门口,但是歌剧中它出现在大观园里。
蔡明锡:这(石狮子)是上世纪60年代演出时没有的设置,我(加上它)也是煞费苦心的,这是艺术上的虚构,我想中国观众对《红楼梦》都很熟悉,肯定能理解。我还了解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如果出现暴君,民间雕塑的石狮子就把头抬得很高,威严凶恶,如果出现贤德的皇帝,石狮子就低着头,显得很温顺。所以歌剧中的石狮子是抬着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