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蒋芳(市民):问题的根子在心里。人们的心里缺少一个什么东西?缺少一个指路明灯。刚才有个先生说思想教育,其实我们的思想教育也不少了,但缺失的是心的教育。我不是基督徒,也不信佛教,但是宗教里的忏悔可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你的苦衷有地方诉说,有人愿意倾听,有人给解答,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消除了许多矛盾,是不是就可以省下了很多防范的精力?
纵建平:更深层次是教育问题,现在的老师事务性工作多了,天天开会,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少了,如果学校有一半的钱、一半的人用于安全保卫,那教学可想而知。老师其他的事太多了,把教育都丢了。我们真正投入到教育的有多少?比如说一些警棍之类的,都是学校的投入,这些钱本来可以用在教育教学上,可是现在不得已,把物力都浪费了。
——社会救助问题,司法救济制度
于亚男:弱势群体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当切实把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不同的弱势群体的救助,采取不同的对策。比如说对于生理原因造成的弱势群体,应建立以救为主的保障体系,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一定的保证。而对于失业、下岗之类的弱势群体,应建立以助为主、以救为辅的保障体系。通过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避免他们出现无助绝望的情况。官员、富人的餐桌上少点些菜,多搞一些慈善事业,多为弱势群体做点事。
杨淑凤(律师):如何防止这些冷血杀手的再度出现,一、要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真正发挥法律的预防作用。二是加强对边缘人群的关爱,比如孤寡老人、低收入人群,必要时对这些人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三是,改进司法和政府机关普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权钱交易等等导致司法不公的现象,使群众的问题能得到一个公正合理的解决,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还有一点很重要、但大家没注意到的,就是司法救济制度能不能建立健全。现实中有这样一些问题,就是如果侵权人或者其他具有赔偿义务的人没有赔偿能力,那么受害者及其家属不但要面对失去健康权或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得不到经济赔偿的尴尬境地。故而,建立健全刑事案件受害人的司法救济制度也是很重要的。不然这些人得不到赔偿,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对策之争
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法制问题?
于亚男:现在学校的教学压力其实还是比较大的,都是以教学质量为主,所以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啊,都比较缺失。
对于这些凶手,这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我认为社区要起到作用,掌控住这些人的状况。还有一个深层次问题,我在提案中也提到过,就是社区要开展法制教育。我在做陪审员的过程中,看到许多事,往往都是小事,最后酿成暴力事件。社区在开展普法教育方面不够。居委会、社区是最基层的单位,这事也不能推给政府、推给学校。
纵建平:普法不错,难道仅仅就是这些问题吗?这些是一些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
我是搞法律的,但我现在不强调法律,事情发生后,那些老师戴红袖章当安全监督员、门禁制度等等,都是有必要的,但那是治标的。所以,就应该呼吁我们的政府,加强文化方面、精神方面的建设,虽然这些手段见效可能慢,却是治本之策。
结束语
一起起突如其来的惨案,伤在孩子的身上,痛在父母心里,冲击着大众的神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伤与痛。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让行凶者接受法律的严惩,更要避免此类血案的再度发生。保障校园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协调联动。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避免因社会不公造成的怨气转嫁,这才是避免惨案发生的根本。
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今天从不同层面剖析了校园安全这个命题,希望有关部门能本着人本之心,认真对待,分类、逐项列入工作程序,这也是奉献给祖国的花朵们最好的“六一节礼物”。
本组稿件采写及现场主持:本报评论员田德政 张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