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拜金女备忘录
张爱玲不行, 要学拜金教母林徽因
拜金女分两种,自己有钱的和自己没钱的。尽管后一种显然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不过一旦有朝一日拜金女终于熬成了富婆,估计有一半男人会选择闭嘴。
有钱的拜金女,帕丽斯・希尔顿名列全球第一,她在巴黎的D IO R购物1小时,就能花掉45000欧元。而勉强挤进前十的章小蕙除了以倾家荡产败家出名,抛弃破产老公钟镇涛事件则不可动摇地将她载入拜金史册。
虽然大多人更愿意相信拜金纯属资本主义的毒瘤,从电影《蒂凡尼早餐》、《玛莉皇后》到《巴黎拜金女》,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民风也并不那么朴素。只不过他们通常习惯门当户对、“教夫婿觅封侯”式的励志做修饰。比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尽管爱上的是白衣张生,但也是笃定他必能考上状元来迎娶的。
与其说东方人反对的是拜金,倒不如说很多人只是不能忍受赤裸裸地拜金。哪怕人人心里都爱钱爱得要死,但面子上是不能太过火的,总要给没钱的大多数人留一些颜面―――东方人喜欢的处世哲学是心照不宣。日本拍《大和拜金女》,韩国也翻拍,但有趣的是,首先他们选的女主角松岛菜菜子和金喜善,全都长着一张标准贤妻良母的脸。并且她们最终都迷途知返地放弃了富二代而选择真爱,以逃过嫌贫爱富者必然的凄惨命运;当然真爱本人也是很上进的。
要是中国也打算翻拍的话,如果李嘉欣能再年轻10岁,那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当然她自己是不承认坚守小三20载是因为拜金的。对坊间掀起“效仿李嘉欣嫁个有钱人”运动,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乃是人之常情。”难怪她演杜十娘票房会那么差了,养小白脸的富婆根本就与她的人生背道而驰嘛。
有好事者揣测李嘉欣的绯闻男友之一倪震的姑姑亦舒,就是以她为蓝本写的小说《印度墨》。其实倒也未必,因为亦舒本身也是个认为物质大于爱情的作家。她在《喜宝》里剖白得很清楚:“我想要有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我希望有很多很多的钱。”她笔下的每一个“玫瑰”,都满腔工业化的冷静和理性,寒气逼人。爱情靠不住、男人靠不住,只有钱和自己是自己的。相对琼瑶、张小娴迷恋塑造理想主义人物,亦舒的潜意识里多少是认可拜金的。
还有一个公然说自己拜金的女作家,是张爱玲。她在散文中写道:“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激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中学时,张爱玲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第一次得到五块钱稿费,她立刻去买了一支丹琪唇膏。母亲怪她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对于我,钱就是钱,要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我喜欢钱。”“我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她说。可惜到了最后,和所有的电影结局一样,当张爱玲遇上胡兰成,她立刻杜十娘俯体,恨不得把整个百宝箱都拿去给他,什么拜金都忘记了。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实在应该向同一时代的著名交际花林徽因学习。她技艺巧妙地把不靠谱的文艺青年徐志摩和学术男金岳霖都给涮了,选了家底深厚的梁思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拜金可以,拜得俗气露骨是最大的失误。《非诚勿扰》里的那些马诺、朱真芳们只记得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却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急功近利,这是整个时代的弊病,也是终于将“拜金”推向风口浪尖的催化剂。在G oogle上搜索“拜金女”,哗啦啦新闻跳出来,后缀都是马诺。而她做的最拜金的事也不过就是当被男嘉宾问道:“你愿意和我一起骑自行车吗?”她笑道:“那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吧。”老实说,这比其他女嘉宾的“没房没车谁要你啊”、“你能把车子送我吗”的段数低多了。
果不其然,很快朱真芳就出现了,作为马诺走后的拜金女替补,她的成名作是“和我握手,月薪至少得20万”。对成天夕阳下散步、冥想、念诗的男嘉宾,她只有一句评语:“你都38岁了月薪才一万啊?”对另一看不出有钱没钱的男嘉宾,她开门见山:“我只关心一点,你年薪多少?”她简直就是全国观众阴暗心理的发言人。
不过朱真芳有一句话说得确实“感动中国”,她说:“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穷过之后方知钱的重要。”但建议新生代拜金女还是多跟前辈们学学不着痕迹的手腕吧。据说徐志摩某天收到林徽因的电报,倾诉在美国孤单苦闷,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徐大喜,熬夜写情诗,次日一早就冲到邮局回电。发电报的人看了看,说,先生,今天早晨已经有四位先生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到底是才女,哪怕真要拜金起来,也是那么的隽永。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