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
看似合情合理实是混淆视听
“合情合理”显然被“不合法”的“坦诚”掩盖了,有混淆视听的作用。 事实上,强制关闭网吧,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不合法。在管理者看来,网吧对未成年人危害过大,可以说是影响高考秩序的重要因素,在高考这个“非常时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符合高考的形势要求和需要,也符合家长的期盼和学校的要求,非常及时而必要。所以说,既符合实际情况,也合乎道理或事理。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转换与假借。网吧对未成年的网瘾,即“网络依赖症”的形成有很大的责任,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网络对于学生的诱惑与吸引,不单在网吧,家庭的、单位的、社区的无所不包,再加上主管部门的监督、学校和家长的管理是否到位都很重要。借高考之机关闭网吧,其实就是一种放大效应,把责任归集于某一点而忽略自身及其他人的责任。从另一个角度讲,在释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心理的除了一个网吧,还有很多东西。一个人若成心想放纵自己,除了网吧,还有酒吧、歌吧、话吧甚至水吧等等,还有游戏室、滑冰场等,都应一并关闭才合情合理。
政府部门作为执法主体,必须依法行政。做了违法的事,再好的借口都不成立。为“大众计”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避免麻烦和纷扰,是为自己的懒政行为找一个光鲜的说辞。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保障另一部分人的权益,看似善意其实是对于社会规则的破坏和颠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合情合理”的牺牲品,并为此付出代价。 堂吉伟德
解读
自作聪明的煽情管理
表面上看,为了保证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受“干扰”,有关部门的做法还当真是虽不合法但颇合情理——而为了公共“高考权利”的保障,不惜将自己置身于违法的、被舆论质疑的“漩涡”中,又颇有几分“为公共断腕”的正义色彩。然而细细一想,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不合法的事情怎么会合情合理?
法律是刚性而不可逾越的,尤其是对于公权力而言,权力的运行必须要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这不是上菜市场买菜可以讨价还价,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明知不合法而为之,知法犯法,这样的做法其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权大于法的管理生态,所谓“不得不这样做”只是一块自欺欺人的遮羞布而已。
网吧的存在客观上诱发了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上瘾甚至逃学,如果是高考期间考生进网吧肯定会影响考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没有网吧,该上瘾的还是会上瘾;而网吧出现很多年了,染上网瘾的孩子始终是少数。就说学生逃学吧,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都干什么去了?网吧业主何以会让未成年人入内上网?这些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管理的问题,而不是网吧的问题——打着保护未成年人和维护高考秩序的旗号将所有网吧全“封杀”,这不仅是因噎废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涉嫌侵犯公共权利。
高考封网吧的“釜底抽薪”不但比“和风细雨”的日常管理省时省力,还见效快,只要一纸红头文件,管理者就可以不花费任何代价“以逸待劳”,达到管理目标——说到底,“不得不做”的“高考封网吧”,看似“苦情”其实非常的“煽情”,如此的管理煽情其实是自作聪明。陈一舟
父爱主义和政绩情结在作怪
当然,我们无法否认“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的美好动机,更无法否定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现实民意支撑,但是,这是不是就能证明这种行为具有先天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呢?实非如此。
首先,“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有着明显的父爱主义痕迹。从深层次上说,管理者的父爱主义情结是催生“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的重要因素。“管你,是为你好”就是父爱主义逻辑的体现。从传统的父母官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大包大揽,我们内心里一直习惯于作为子民,向往和接受政府的照顾。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亲自参与经济活动的少了,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干预监管的屡见不鲜。这种家长般的善意意志在政府的监管活动中随处可见,正如“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
其次,“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折射了高考成绩仍是官员政绩的社会现象。在当下,高考并不仅仅是考生的事情,而是社会的事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官员政绩的重要符号,君不见,有的地方因为高考成绩差而发生了官员道歉的事情吗?就笔者的看法,如果高考成绩不与官员政绩挂钩,恐怕也不可能发生“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之类的现象,只有当高考成绩成为教育行政人员的政绩筹码时,才出现了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怪象。
最后,“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隐喻权力者的下意识冲动——“为民做主”惯性。这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不被公众认同和信任的政策,不但无法取得合法性,而且会加重社会运行成本。因此,“为高考关闭所有网吧”背后的“为民做主”惯性应得到正视。 朱四倍
评判
无异于为考生增压
关闭网吧真会给考生带来福音吗?当街头的网吧被强令关闭,理论上过去那些曾对考生产生过吸引力的虚幻网络,其刚性吸引作用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抑制,并不排除此举可能令学生暂时被动地断掉出入网吧的念头。但反过来看,这样人为增加中(高)考紧迫感之举,很难说不会给考生造成令人窒息的心理重压。
关于改革应试教育的话题虽屡被各界提及,但种种实际表现却仍在不停地拔高考试的重要意义。不惜动用大量公共资源,为考生创造更多难以想象的优越环境,实际上只会令考生心理备感压力,也无异于以事实行动一次次地支持应试教育。 几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