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
不是我不明白,实因你涨得快。去年售价93.5元,如今提至170元;去年售价1082元,如今涨到1580元……在一个药品利润据说可达1300%甚至2000%的时代里,这好像没啥奇怪,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些最高涨幅达到八九成的几十种药品,怎么可以穿着“国家医保目录”的马甲?涨价的时机,又怎么可以大多集中在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公布的前后?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俨然是一大嘲讽。国家之所以要搞医保目录,就是要保障老百姓能买到便宜实惠的药品。实施之初,宣传飘飘然,舆论欣欣然,我们按照计划经济的思路假想:进入这个目录,就等于竞标成功了,就可以批发销售了,就可以像我们到菜市场买菜一样“量多价低”了,百姓购药就可以物美价廉了。没想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搞上几个回合,竟然出了相反的结果——— 进入目录的药价反倒上去了,医保“保”出坑民的高药价,若说始料不及,莫如说是纯属必然。
此果何来?业内人士说,这是价格机制有漏洞,被企业钻了空子:人保部定医保目录,发改委定价格,目录定出来了,发改委还在忙活定不了价,于是得知自己“晋升目录”的药企便登记备案从容调价,而发改委参考的也是各地政府招标定价,慢了半拍,于是涨价阴谋便得逞了。如此说来,似乎发改委与人保部的步调一致、公布目录同时便核算成本,便可迎刃而解,实际上,这仍是想象的逻辑。
要害在于,这种落后的定价理念,根本就是不科学的。你想靠企业成本定价,却忽视了市场竞争的作用。操作起来不仅限制过死,给企业虚报留下空间,而且反过来会增大这类企业的成本——— 进入医保目录才有招标资格,于是为了进目录,据说很有些企业铤而走险,搞不正当竞争四处公关。这种计划模式的结果,是掌握审批权的人得了利,企业在不思进取中得了利,流通渠道在墨守潜规则中得了利,遭受高药价之苦的,自然只剩下老百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医保目录,实现公共性的“助民生”,怎奈人家偏偏要走上半垄断状态的“损民利”,奈之何?
药价虚高的现实已经昭示:我们不仅要谴责高药价,尤其要警惕任何 “合法通道”造就的高药价。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早就批评:国家发改委或各省物价局制定的指导价是“天花板价”,高得离谱;省级统一招标价为“斩首价”,在指导价基础上轻柔地挤出一点水分,仍然畸高。如果这两个环节不进行改革,药价就不能下来。今日医保目录药的突击涨价,俨然成为生动注解。有网民调侃得好,玩油价的时候可没见发改委这么糊涂啊,这回究竟是缺少办法,还是被种种利益群体绊住了脚步呢?
发改委或许也被刺痛了,表示要严查药品涨价行为,对不合理涨价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态度很好,但在很多药企作为纳税大户、拥有广博人脉的利益格局当中,“严查”能有多少效力,无法乐观。或许,放弃简单计划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公益性也可借助市场手段来实现,现代政府应有更多管理智慧。如果不是仅凭药企报价,而是对医保目录上的品种先调研摸清基础底价,然后向企业公开竞标;如果医保目录的进出完全公开,并拥有基本的淘汰程序;如果对各种公关保持高压态势,建构起严格的行业举报,会有这等气人的空子吗?
医保目录竟“保”出坑民的高药价,该换换脑子、想想办法、吃点药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