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旭刚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梦想。对于拥有13朝古都辉煌历史的西安来说,成为像盛唐长安那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其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不管西安实现这个梦想还有多大的难度,我们都要肯定地说——— 一个城市,是该有梦想的;有梦想的城市,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西安的“国际大都市”梦想,推出有一阵时间了,但直到这两天,才突然被国内更多的人所关注。遗憾的是,伴随着这个“梦想”的新闻,是铺天盖地的批评,甚至,还有嘲笑——— 昨天,网上四处在热议着由西安市文明办、西安市社科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市民人文素养培育对策研究》。其中,“争取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的主张,尤其得到了网友的猛烈炮轰,连带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也跟着有了不少非议。
梦想是无罪的,西安的梦想为何在网上遭遇了如此尴尬?
在网友的炮轰中,最为激烈的观点是,唐长安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从来都不曾要求百姓掌握900句胡语,反而是胡人们在争相学习汉语,所以这样的要求纯粹是瞎搞。此外,《对策》中的“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文明习惯差”的说法,以及强制要求这些人先进学校培训,然后再领取暂住证的建议,更是惹来了许多反感——— 国际化大都市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存有歧视、存有暂住证的“国际化大都市”,能称得上真正的大都市吗?
虽然说,网友的发言是苛刻的,也是很不留情面的,但洗耳听听总没有坏处,他们起码提及了“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没有自信、没有包容的城市,是无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的更高梦想,应该是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幸福,而不只是展示于他人眼前的表面的“知书达礼”。说到这里,估计《对策》的推出者会感到委屈:英语是世界通用语,我们倡导市民学英语,何错之有?我们主张用各种措施提升市民素质,又有什么不对?
确实,倡导外语是有道理的,想办法提升市民素质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将人文素养这样软性的东西数据化、指标化。要知道,人文道德素养之类的东西,是最难指标化的。是否有素养,是否有道德,判断标准只有一个,即人心。如果人在生活与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美好、善良、有秩序,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他的身边洋溢着道德与人文;反之,如果感受不到美好,每个人都时刻被焦虑、恐惧甚至不公围绕,那么,再多的措施都会给人带不来道德与素养。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网友对一半市民掌握900句英语500个繁体字与“外来人口”先进学校培训这两条反感无比,但是,却鲜有人对提高闯红灯与随地吐痰惩处力度这样的建议说三道四。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似乎说明:公众并不是不待见这个城市充满人文素养,而是不待见那些看起来比较荒谬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做法。越是刻意提升的素养,越容易招致反感;而那些于生活中浸润人心的行为,反而才是最好的措施。
一个城市,是该存有梦想;市民对一座城市也应心存期待。某种意义上,城市的梦想与市民对城市的期待,是一致的,最终都归结到那句耳熟能详的上海世博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美好,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但实现这个心愿的过程,也须全体市民齐心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