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厉的调控措施和市场浓厚的观望情绪作用下,北京、深圳等地楼市再现低迷,曾销声匿迹的楼市“砍价团”再出江湖。据报道,某网站近期号召购房者实行团购买房号称“百团大战”。
一方面是房价继续坚挺,另一方面则是购房者试图入市买房,这表明部分购房者对于调控政策的最终效果有些怀疑。在此,笔者再度强调一个敏感时间节点的到来——— 刚性需求爆发的时间窗口就在当下。历史经验证明,改变目前房价运行趋势的关键要素是刚性需求的集中爆发,而刚性需求所能容忍的时间长度一般是半年左右。如果从去年11月份房产调控起算,本轮调控已经持续了7个月,属于“超期服役”。正是由于4月份“国十条”的猛药推出,才使得刚性需求的容忍时间有所延长。因而,一旦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真空,刚性需求随时都可能集中入市,之前所积累的政策效果将全部丧失。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于团购买房,官方权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近日新华社特别援引专家的话指出,“目前一些城市的房价刚出现松动迹象,新政策的影响力还远没有显现”,建议购房者“作出理性思考”。此种建议的确应该引起购房需求者的重视,但调控部门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市场供给层面给予真正的制度关照,才能够让刚性需求趋于稳定化,不会因为些许的蝇头小利优惠转而买房入市。
其中的关键政策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全覆盖面推出。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同,公共租赁房针对的是中等收入中的偏低收入群体,而这部分群体往往处于刚就业的年龄段,加之结婚落户的现实需求,恰恰正是住房刚性需求的主力军。各类经验表明,大量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能够有效缓解刚性需求的住房压力,从而长期抑制房价的非理性飙升。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兴建8.5万套公共租赁房,香港房价随之应声下落,就是个典型案例。
目前内地的公租房政策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推进应当遵循高效原则,才能够让公租房政策效果尽快得到显现,解决刚性需求爆发的问题。国内公租房建设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供给规模严重不足。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庞大,动辄百万计,这决定了公租房建设规划必须要有战略超前意识。与统计部门重点监测的国内70个大中城市相比,今年全国计划兴建的37万套公租房,平均到每座城市不过5000套左右而已,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更何况,地方政府的实际建设规模往往还要落后于规划数量。
调控政策不能出现“暂停”,至少在市场预期上不能有“暂停”。最让笔者担心的是调控政策措施再无下文跟进,公众丧失等待观望的信心,这一状况如果出现,房产调控则必然陷入败局。(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