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调查·策划
明代大儒王徵之墓“被拆迁” 因修高速发展经济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0-06-25 02:47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把村庄的文化根脉留下来”

  2009年春天,王可举家的老宅子被咸阳市考古单位认定为是王徵故居,并确定为重大考古发现。当时,王可举还写了篇祭文。祭文中,他对这位对国家、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祖先表达了景仰和怀念之情。

  读书不多的王可举热爱文化,近年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收集王徵的资料上。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祖先绵延数百年的荣耀,也是家族的文化根脉。

  王徵墓被挖掘后,王可举四处奔走反映,他说,要给老先人一个说法。

  而反映问题的过程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证明你是王徵后人,拿证据来。他说,在一次“谈判”中,对方让他拿出血缘证明,“那不就是做DNA嘛。”

  虽然每年清明上坟,从小跟着爷爷、父亲上坟,还记得幼年时祖宗坟头的石案。可这些能说明什么呢?王可举只得拿出家谱。这本发黄的家谱上,表明修谱的时间是清代,王徵是家谱上的五世祖。“家谱幸亏‘文革’时被西北大学的李之勤教授借走了,才得以保存。要留在家里,肯定都毁了。”王可举说。这本2005年才回到王可举手中的总家谱,再加上小家谱,使王家的传承根系分明,清清楚楚。

  也许,让王可举纠结和焦虑的,还有村庄文化根脉的日渐式微。

  泾阳一带,自古是关中文化根脉所系的地方。尖担王村,是一个典型的关中村庄,也是一个尚有丝丝文化根脉的地方。

  王可举的家,是一处虽不复往日气势,但仍有遗韵的明朝老宅,已被认定为王徵故居。当年的高屋大院,如今只剩下两边的厢房,滴水檐下的石板青油油的。大门口,断石残垣,散乱堆放着祖先的石碑以及雕花的石蹬。

  屋檐下,有两块完整的石匾,一边是“君子乡”,一边是“鸣珂里”。这是旧时村庄城门两侧的石匾。据考证是王徵的手迹。

  王可举还记得被拆之前的村庄土城墙,那是明代的,1965年时被拆。“父亲在世时,这两块石匾让人拉去盖红苕窖了,我给了人家100元,拉了回来。那人说,既然是先人留下来的东西,就存下来。”他说。

  王可举还记得,家里的老宅,主体曾是高大的窑楼,明朝建筑,雕梁画栋,很漂亮。文革快开始时,父亲主动把祖屋拆了。“房是招牌田是累”,怕被定为富农的父亲,因为拆了房,才被定成了中农。

  至今,王可举记得父亲的后悔,也记得父亲的无奈。

  1996年,王可举在家中迎接了一个客人,他就是老将军张震。1936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在这里整修,时任团长的张震曾在王家住了8个月。“那次他一下车,就说,60年了!进了厢房,说,我住这儿,警卫员住那儿。老人来时,拿的地址还是鲁桥庙南河西王家堡东门里。只是如今庙被拆了,城门也早不见了。”王可举回忆。

  如今,对经历过文化浩劫,又经历了经济大潮的尖担王村来说,文化的根脉还是顽强地存在着。王可举家对面,一户人家门口还放着一对精美的雕花石蹬。村子旁边的田野里,麦收后的地里还散落着一些石碑。那是王家祖先的石碑,上面的碑刻精美。“原来,老祖先坟上的石门、石羊都全着呢,小时候我们也在那儿玩。现在就剩下一片地了。”王可举有些惆怅。

  3年前,王可举和族人商议着,成立了一个王氏宗族事务管理委员会。他们想给王氏家族修个祠堂,现在所做的事情是把祖先的墓碑迁了回来。这个墓碑是2008年找回来的,已断成两截,一截盖水渠,一截在三原县一户农民家当踏脚石。

  在老宅子里,王徵的画像被供在主要位置。在“明代科学家王徵”的一个资料旁,挂着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那是王可举的父亲写的。

  多年来,每逢清明、年节,王家人都要去祭拜祖先,缅怀先祖。今年,坟被挖了,他们依然去祭奠,还放了炮。“这是我们的根,祖先留给我们的骄傲。我们希望这些文化的根脉能留下来。”王可举说。

  王徵其人

  无论身后事多么纷纷扰扰,王徴注定是陕西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一直关注和研究王徴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丁瑞中认为,王徵这个历史传奇人物,是明清之际中西会通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名气没有徐光启那么大,可能一是因为他做官时间不长,共3年多时间;另一方面,王徴本人虽是明朝死节的忠臣,也是天主教徒,而清朝时对传教行为开始严查,王家刻意低调,也有一定的关系。

  王徵是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儒生士子。他仕途坎坷,自从24岁中了举人,此后“十上公车”,一直不中。直到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已经是52岁的年纪。此时的他,在乡间已有盛名,人人闻之庆贺。

  中进士后的王徵赴任直隶广平府推官,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回家丁忧三年。再去扬州上任,不到一年,继母去世,又回家守孝。等到孝满,被好友推荐监辽海军务,不料部下叛乱,好友被处刑,王徵后遇赦返家,已是60多岁。

  此后的王徵,再也无意官场。虽然他在任时,名声清隆。

  他在直隶做官时,办案严明,不偏袒权贵,也不冤枉好人,曾写下对联自警:“头上青天,在在明威真可畏;眼前赤子,人人痛痒总相关”。

  在扬州时,魏忠贤权倾朝野,当地长官要为其建生祠,他竭力阻止未果。建成后,只有他和同乡拒绝去朝拜。时人赞其劲节,被称为“关西二劲”。

  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却并不迂腐。早年便对技术感兴趣。曾经设计农民用于灌溉的“鹤饮”、自转磨、代耕、轮壶等水利工具和农具,著有《两器略》、《远西奇器图说》等书,都是关于机械工程的。他在科技方面的贡献,使他无愧于科学家的称号。

  王徵一生最为传奇的,还在于他是第一批中国的天主教徒。他进京赶考时,认识了当时的名士李之藻等人,其时利玛窦到中国传教,李之藻与其交好。很可能王徵和利玛窦等人都有交集。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是他的好友。大约在40多岁时,他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教名斐力伯。

  王徴所处的历史时代,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关键时期,当时,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功,影响了一批中国士大夫。同时他也把中国文化带回西方。王徵有着坚定的天主教信仰,曾著成《畏天爱人极论》,阐述天主教思想。身为儒家的他,曾因无子被家人逼迫纳妾,写下情真意切的忏悔文。台湾学者黄一农在 《两头蛇——— 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一书中,对王徴有专节描述。为完成此书,黄一农还曾亲赴王可举家访问。

  据丁瑞中介绍,更为可贵的是,今天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王徵是其中重要的推动者。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言语不通,遂著有《西人耳目资》,就是说语言就像人的耳目一样,这本书正是一本字典。王徵资助其刊印,并在其中进行了大量的校对、修改等工作。王徵归乡后,在家乡建教堂,进行赈灾、防盗等慈善事业,还曾在泾阳设天文台——— 景天台。这个天文台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拆除。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陷西安,请王徵做官。王徵手题墓门之石,按剑等候来使,欲拒绝不成就自杀明志。不久,崇祯皇帝自杀。王徵绝食七日而死。死后,因一生操守,被称为端节先生。记者 江雪 文/图

编辑:李斌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云南饭店拆迁时倒塌砸倒路人 造成5人受伤(组图) 06-23 16:12
网帖曝村书记被问及拆迁问题 突然开车连撞数村民 06-23 10:58
南京出现拆迁“托” 勾结官员一次获利2000万 06-22 10:32
北京公安局长要求严打房屋拆迁等领域黑恶势力 06-22 05:06
昆明暴力拆迁后无官员被问责 强拆仍在继续 06-21 14:54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