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社会
医院抢救7小时不知患者染甲流 鉴定称非医疗事故
http://news.hsw.cn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06-29 06:4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大洋网-广州日报6月29日报道 去年11月12日20时20分,东莞万江二中初二女生、14岁的陈红弟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被宣布抢救无效死亡。她成为广东省首例甲流死亡病例。

  在她死后,围绕着“医院抢救7小时,不知患者是甲流”以及诊疗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家属一直在寻找一个说法。

  今年4月15日,家属提起医疗事故鉴定;5月25日,东莞市医学会出具鉴定书。鉴定书指出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存在四方面的不足,但鉴定的结论是,“本案例不构成医疗事故”。

  家属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这样的结论我们不接受,我们准备再次申请,重做鉴定。”作为陈红弟的三个代理人之一的李先生说。

  回顾:

  医院抢救7小时

  不知患者是甲流

  14岁的陈红弟生前是万江二中初二的学生,在老师的眼里,平时性格开朗活泼,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她很乖,很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也很好。”这是父母和亲友对她的评价。

  去年11月9日,陈红弟在体育课上流了很多汗;11月10日出现了咳嗽、咽痛等症状,在当地卫生站配药后,她仍到学校正常上课。

  11月10日中午,陈红弟从学校回到家时有点咳嗽。吃完午饭母亲莫惠珍就带她去了附近的卫生站,“医生说就是感冒了,打了针,配了两天药”。

  11月11日,陈红第又吃了一天的药,照常去上课,父母没发现有异常。

  11月12日早上8时,陈先生送母女俩去卫生站看病。一直到中午12时才输完液。从卫生站出来,莫惠珍摸摸女儿的额头还是热,直接去了东莞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

  陈先生说,11月12日12时50分,女儿被送到东莞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14时许,转到该院普济分院住院,但一直拖到16时40分,女儿脸色发黑,他和亲人大声呼喊时,医生才开始抢救,此时,孩子快不行了,医生下发“病危通知书”。

  “我眼看着女儿的脸、手一点点变黑,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死亡。之后3个小时的抢救基本上是无用功,抢救的时机早已过去。”

  11月12日20时20分,医院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11月16日上午,省卫生厅公布陈红弟为广东省首例甲流死亡病例,陈先生夫妇和亲属在看到报纸后才知道女儿是得了甲流。

  11月16日下午,东莞市甲型H1N1流感救治专家组组长、东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邓念强确认,陈红弟没有基础性疾病;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医生并不知她是甲流患者。

  鉴定:

  医院有不足,但非医疗事故

  陈先生说,抢救7小时却不知患者是甲流,“医院延误抢救时机,是导致女儿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为弄清楚医院到底有没有责任,今年4月15日,家属提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4月20日东莞市医学会正式受理;5月12日,医患双方随即抽取鉴定专家;5月25日上午,召开鉴定会。

  鉴定会结束后,专家又进行了讨论,当天就出具了鉴定书。

  6月7日,家属拿到“东莞医鉴[2010]21号”鉴定书,在专家的分析意见中认为,医院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存在四方面不足:

  1.对患者所患疾病及其凶险程度认识不足;

  2.与家属沟通不足,入院后未及时告知病重(危);

  3.头颅CT检查发现存在脑水肿,未及时使用脱水剂;

  4.病历记录存在缺陷,患者神志不清,医嘱仍然开普食,咽拭子检查有结果却无医嘱等。

  由此,鉴定结果是:“本患者是我省首例甲流相关性脑病患者,当时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以及其凶险程度尚不完全清楚,而且本患者的病情恶化极其迅速,临床上难以预测,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的有关规定,本案例不构成医疗事故。”

 [1] [2] 下一页
编辑:朱羽喆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西安连续58天未现甲流病例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05-14 03:49
被指夸大疫情帮药企牟利 世卫组织自查甲流对策 04-13 05:45
美国约1/5人口接种甲流疫苗 废弃数量尚难确定 04-02 14:19
江苏盐城高中女生身亡疑与问题甲流疫苗有关 04-01 07:23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