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坐在救护车内,王宏义对窗外的风景没有反应,偶尔伸出手指,叩叩车窗玻璃
昨日上午,换上6年前买的“新”衬衣,穿上好心人送的新鞋,已经8年没出过门的王宏义终于走出了家门,在阳光的照耀下,王宏义有点不适应 记者苗波摄
封闭8年 意味着什么
他的智力水平仍停留在13岁,重回社会要从零开始
从13岁到21岁,这个阶段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唐都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宿长军讲,13岁至21岁,不仅是一个人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心理、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王宏义在这个阶段,被剥夺了社会环境,智力和情感都停滞不前,智力水平仍停留在13岁,语言能力当然也退化了,自然无法和人交流。“这孩子挺可怜的,就算他的精神疾病通过药物可以缓解,要恢复正常生活也是个相当痛苦的过程。”宿长军说,至于语言能力,需要从零开始学起。
长安大学社会学教授戴生歧说,13岁到21岁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人已经完成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各方面都已经成熟,社会角色已经定型。王宏义这一时期成长中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已无法完成社会合作,无社会立足点,无法承担社会责任。
他换上6年前买的“新”衬衫
昨日上午8时许,王宏义的父亲王金柱买了18根油条回家,王宏义吃得很香。知道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要来给儿子看病,王金柱特意给儿子换了一件肥大的、有些泛黄的白色衬衫。“6年前我给他买的,穿过几次……这件衬衫对儿子来说是件新衣服。”
吃饱了,又穿上“新”衣服,王宏义开心地躺在床上,继续自言自语。过了十几分钟,王宏义闭上眼,鼾声响起。
上午10时许,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的敲门声吵醒了王宏义。门开了,医生、社区工作人员、记者12个人挤进37平方米的房间,王宏义有些紧张,不停搓着手指。
出门前医生用纱布给他蒙眼
北稍门西社区党委书记张亚萍替王宏义脱下旧棉鞋,换上新帆布鞋。王金柱站在一旁笑着说:“宏义,鞋漂亮吧!”王宏义脸上没表情,依旧搓着手指,口中自言自语。
医生做完检查,要带他去医院。“乖,宏义,跟阿姨出去走走……”家委会主任柳玉玲搀着他走出卧室,快到门口时王宏义挣脱了柳玉玲的手,坐在门前凳子上。
“走吧,宏义最听话了……”可不论周围人如何劝说,王宏义坚决不出门,眼神不停望着卧室内的父亲。“他怕外面有人欺负他。”王金柱也来劝儿子,最终答应陪儿子去医院。就这样,众人劝了16分钟后,王宏义慢慢站起了身子。
王宏义患有眼角膜炎,加上8年没出家门,医生担心户外阳光伤到他的眼睛,便找来纱布蒙住了他的眼睛。
见他走路都不稳邻居落泪
由于王宏义走路不稳,医生搀扶着他走出家门,周围邻居聚在户外。“我就记得他十几岁的模样,8年里谁都没见过这孩子。”邻居们说。
走到户外,王宏义扯下了脸上的纱布,苍白的脸显得很憔悴,在阳光下他低着头,用眼角不停扫视着周围的邻居们,神情像一只受惊吓的小鸟。“8年前他很活泼,谁能想到现在连走路都成问题了……”几名邻居说着说着,眼泪从眼眶滑落。
初步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
11时许,王宏义被送进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五病区,医院专门给他安排单间居住,并承诺替他免费治疗。做过全身检查后,医生说,经初步检查,除眼角膜发炎外,他肌肉、发育等方面全部正常。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五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贾杰说,他发现王宏义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外人很难与他交流,而且思维认知较缓慢,已经出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与环境不协调现象,初步诊断他患有慢性内向型精神分裂症。
贾杰说,他们将对王宏义做更进一步的检查,“如果他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