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尚家楼村已被改建为高档小区,高楼的业主个个身家数百万元,而原住户张长福仍坚守在马路当中的平房中
房产所有人张长福从自家房前走过,按照他的说法,政府应该补偿他600万元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张宏伟文/图
央视《新闻1+1》一则报道,让北京市民张长福出了名:他的一处房子地处繁华闹市,却破烂不堪。周围高楼林立,脚下8车道穿越。张家的房子如一个孤岛,岿然不动,来往车流行至此处都被迫“挤压”分流。
网上传闻张长福一度苦苦央告“求求你,拆了我”。网友一片鼓噪:一方面盛赞此为“温柔拆迁”,尊重私有产权范本;一方面又指责开发商见利忘义,因地方太小无开发价值,竟甘愿给首都贴块“补丁”。本报记者调查发现,“被钉子户”问题远非1+1=2那么简单,除了张氏兄弟俩外,这里至少还有3家坚守在此,等待拿钱走人。
您不妨先做个假想:在首都北京连接三环到四环的通衢大道上,有人把茶几摆在中间双黄线上,北向四车道上放台电视机,南向四车道上横张沙发,然后坐在沙发上,一手端小酒,一手捏着茶几上的五香豆,抿着小酒,看着世界杯比赛,而熙攘的车流行至此地不得不绕行。这个人是什么人?
没错,这个人叫“牛”人!再假设这个人旁边床凳、冰箱空调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有四面墙壁,还有简陋屋顶,屋门之外还有铁栅栏门,栅栏门外四面八方都是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来往车辆都得绕着他家院墙多走半个圈。这又是什么人家?
您又猜对了,这是央视新闻频道刚刚报道的北京最牛的“被钉子户”。
20年来频频遭遇征地搬家
张长福就是这个“牛”人。“都说我是老红军的后代,那是瞎扯。我父亲就是土生土长赶大车的,咱要有本事,他们早就求着我搬了。”7月4日傍晚,沙发上的张长福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说。一旁小他14岁的妻子带着川味普通话插言道:“咱也省得住这儿,遭人家骂。”“那叫指责,知道不?”老张特意纠正妻子,“都7年了,现在成了新鲜事,我也成了新闻人物。网友也来过五六个,美国人、苏格兰人也有,都是国际村里住着的,来问情况。”
负责曙光西路建设的项目部还没有撤离。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张氏兄弟的房子不仅占了大马路,更影响了地下管道和线缆的铺设。“当初北京举办奥运会那么大动静都没有拆得了,还是区里花钱给四周修了高墙遮丑。其中原因肯定非常复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巨大的“拆”字无处不在。按理说,北京市民张长福遇到拆迁并不奇怪。
张长福祖辈三代都是太阳宫乡西尚家楼村人。25年前,张长福和弟弟张长友在村里申请了宅基地盖房,门牌号为尚家楼2号。张长福说,这是他第三次搬家,第一次是北京客车四厂征地,村里将他迁到南头;没过几年,水暖四厂再次征地,他又被安置在现在的位置。“老爷子在我21岁的时候就死了,我也是那阵儿结的婚。那时候5间房不值钱,这块都是棒子(玉米)地、麦地,也不会有人到这儿租房。1986年才开始盖楼,还有机器在工地上搅拌水泥,哐里哐当,吵着呢。”
张长福说,前两次搬家没花他们自己一分钱,都是村里给盖的房子。20多年过去了,西尚家楼村村民已从农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原来的村子现在没有了。旁边的高楼大厦叫国际村,由于房价暴涨,如今国际村的业主们个个都是身价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张长福:有一米算一米,得补我600万元
太阳宫地区在北京三环到四环之间,地理位置优越,距亚运村3公里、距燕莎2公里,是北四环内仅存的大规模建设用地。由于升值潜力巨大,此处的房价由5年前每平方米8000元,迅速攀升到如今的30000元以上。
而张长福之所以在此“盘踞”7年之久,房价的急速上涨也是原因之一。按照张氏兄弟的话说,2003年底村里拆迁,开发商曾提出给哥俩每人45万元补偿款,“按照当时优惠回购房价格,这笔款可买两套两居室。而现如今,一套两居室就得200万!”
根据太阳宫乡政府当年的拆迁政策,凡自愿选择回购新纪家园的被拆迁人,可享受均价4239元/平方米优惠价。当时该楼盘最低价3850元/平方米,最高4500元/平方米。而如今该楼盘的市场单价已涨至22000元以上,在尚家楼村原址上盖起的国际村,其房产市场单价更已超过30000元。
张长福宅基地面积是多少?张的答复是一共三百七八十平方米,“这院墙里都是我的,我弟弟另外还有80多平方米”。
张长福找出了1993年农村宅基地发证审批表。该表显示,时年36岁的张长福的宅基地总面积为153.36平方米,其方位四至为“东至宋春旺(家),西至马路,北至垃圾池,南至胡同”。
同意拆迁的条件是什么?张长福说,“我房本上是150多平方米,按现在市价4万每平方米,也得补给我600多万,我要求不高,就是有一米算一米。”
要满足张家要求按市价补偿,显然政府所付出的要比7年前大很多,而且牵扯复杂,比如当年的被拆迁人会闹事,觉得不公平。
朝阳区太阳宫街道办规划科科长吕英说,如果按照现在市价,那么就侵害了村里那229户被拆迁人的利益,对太阳宫地区的拆迁是一个重大影响,不可能用乡政府将来分给老百姓家底的钱单独补他。
但目前政府面临的窘境是,即使支付张长福600万元补偿款,却也还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因为那只是张长福开出的价码。由于张长福的四间房曾抵账给了北京市民赵某、葛某和卢某,弟弟张长友的四间房曾经卖给了本乡村民刘氏姐妹,拆迁时这几家也都要求补偿。据说今年初葛某、卢某已与朝阳区市政市容管委会签订拆迁协议,分别得到100万和120万元后走人,但赵某和刘氏姐妹仍然坚守在平房中。
按照赵某和刘氏姐妹的说法,张氏兄弟只是这个宅基地使用权人和房产所有权人,而房屋的使用权人则是他们,拆迁人同样也应当给予他们补偿。如今,赵某的要求是得到一套两居室住宅或150万元,而刘氏姐妹则要求四套住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