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积力量之地——宝鸡
宝鸡,周秦文明发祥之地,如今也是关—天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
宝鸡,不仅孕育了周王朝的礼乐盛世,而且让大秦帝国在这里蓄积着崛起的力量。
秦襄公在汧(今陇县境内)建立了秦人进入关中后的第一个城邑,摆脱了戎人在军事上的困扰,使得当时还很虚弱的秦族得以喘息休整。
秦文公在汧渭之会筑起陈仓城,执政48年,先后立畤,置陈宝祠、伐西戎、刻石鼓、置史立法,成功地完成了战略上的防御,大秦帝国开始崛起。
离开咸阳,“寻秦记”的媒体人来到宝鸡,开始亲身感触巨龙的成长过程——
“平台五鼎”的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被称为中国青铜器收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以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为造型的博物馆气势雄伟。
这里,荟萃了宝鸡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组),馆藏青铜器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15日下午,媒体人拾级而上,步入雄浑典雅的五鼎展厅,走进了这座青铜艺术的殿堂,心怀敬仰地零距离感触周秦文明之光。
随着讲解员生动的介绍,周族兴起、古公迁岐、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周公礼制、秦君游猎、穆公称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实,生动地展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人面前,周秦王朝的各个历史侧面也得以重现。
一位记者感慨地说:“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青铜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对华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贡献,堪称为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
汉字祖宗的石鼓文
南依秦岭北临渭水的石鼓山上,披着中国红的石鼓阁高耸而立。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的石鼓出土于此。
新建的中华石鼓园里,展示着十面复制的石鼓。真正的石鼓,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共十面,鼓以文而传,十面鼓上十首四言叙事韵文,记述了先秦时期君王的渔猎、庆典、祭祀、练兵等各种活动。
石鼓之所以如此地打动人们的“心鼓”,在于石鼓上的文字。因为是被刻在鼓形的石头上,这种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上的文字,吾辈鲜能辨识。先辈大师文字间,媒体人感受到周宣王中兴王室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宏大图景,感知到石鼓上的这些文字的形状是“苍硕之嗣,小篆之祖”,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依据的母体,是汉字的“老祖宗”。
一边感喟着十面石鼓历朝历代所经历的曲折故事,大家一边或按着相机快门,或低头仔细辨别复制的石鼓上的诗文,辨别着石鼓上渐渐斑驳的字迹,欣赏着这一书法奇迹的艺术魅力。
秦皇先祖的大墓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4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从东出陇山到建都咸阳的500年间,秦人以雍城为都时间长达294年,“穆公称霸”、“始皇加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就是在这里上演。
16日一大早,“寻秦”采访团赶赴先秦陵园博物馆采访。
“雍城陵园内埋葬着秦始皇的多位先祖,是秦始皇先祖诸陵园中延续时间最长、陵墓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馆长景宏伟介绍,“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初步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黄就是黄颜色,指柏木,肠就是柏木心,题就是柏木两端留出把手,凑就是聚在一起。黄肠题凑是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一种极高规格的椁室。”秦汉文化专家王学理现场向大家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