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根——天水
天水自古就属于陕西,陕西虽然称“秦”,而宗根却在天水,是一个不完善的秦称,只有把天水“划归陕西”,陕西才算是名副其实的称“秦”。
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寻秦记”采访团到达期待已久的天水时,已是深夜11点,内心升腾的激情,驱赶了沿途劳顿。
6月17日早晨,怀着朝圣的心情参观完伏羲庙,大家奔上“秦”的源头——礼县。
渐行渐远的盐坊
出天水市区不久,车辆停在礼县盐官镇。盐官镇位于礼县城东30公里,以出产井盐而闻名。
盐官非盐关,而是因设置管理井盐生产的盐官而出名。古朴的村落里,散落着闻名的盐井祠。
步入盐井祠,两眼深井。一眼卤水井内的卤水喷薄而出,溢出地面,淌出墙外。另一眼,村人称为泉水井。地面铺着厚厚一层细土。84岁的李晋山老人,一瓢一瓢地把卤水洒向细土。
西厢房内,一口大锅内冒着热气。锅里的水,是经过多次洗淀的纯净卤水。卤水蒸发掉时,白中带褐的细盐现在锅底,刮出,即可食用。
据考证,秦人最早在这一带活动时,除了食用卤水或者用卤水制盐外,还用卤水拌料喂马。秦人骑着这些膘肥体壮的马,一路东征,建都咸阳。
“把井里的卤水不停地洒在细土上,连晒十个日头,再把吸满卤水的细土盛进透水陶罐,上面倒下泉水,盐分便随着泉水渗落。再把渗落的盐水蒸煮,就有结晶的盐。”李晋山老人介绍井盐的工艺。
李晋山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井盐制作者。井盐工艺,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过,我们早就不吃井盐了,吃的是官盐。井盐不符合国家标准。制作井盐,只是向客人们展示工艺。”李晋山老人说。他说的官盐,就是国家的专卖盐。
盐官井盐,成为最后的盐作坊。
一个最早的墓葬
礼县是秦民族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商末,赢姓首领“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周孝王封为秦地;其曾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后秦庄公又受封为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西周为戎人所灭,次年,秦襄公护周平王迁都洛邑,随封秦为诸侯。500多年后,影响了我国历史重大进程的秦王朝即源于此。
距礼县县城东13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永平河、西汉水环绕的大堡子山。在这里大家了解到秦人早期生活的点点滴滴。
2006年,考古专家在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发现了各类遗址700余处,其中“乐器坑”出土了保存完好的青铜乐器,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确认秦公大墓的墓主人、研究早期秦人的礼乐制度、祭祀制度和铜器锻造工艺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沿山路半个小时,先秦遗迹即近在眼前。先秦大墓西南部,硕大的保护棚下,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发掘坑——乐器坑。
站在坑边,电视纪录片《大秦岭》的撰稿人王若冰,则为大家讲述了秦人的另一历史截面:“当时此地是戎、羌、狄等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秦人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可谓困难重重。而先秦人在这里的生活轨迹,其实也是与当时其他部落血泪斗争后的结果。所谓虎狼之师,有着自己血腥的一面。”
|